一、詳細介紹
明宣德銅耳附香爐,簡稱「宣德爐」,是明代工藝巔峰之作,因明宣宗朱瞻基在宣德三年(1428 年)敕令鑄造而得名。此爐以暹羅國進貢的「風磨銅」為原料,參照《宣和博古圖錄》及宋代五大名窯形制,歷經十二道煉銅工序,融合鑄造、雕刻、鎏金等技藝而成,被譽為「文房諸器之首」。其核心特徵如下:
1. 歷史背景與文化意涵
宣德爐的誕生與明代禮制改革密切相關。宣宗為彌補郊壇、太廟禮器之不足,命工部侍郎吳邦佐率領百名巧匠,以「風磨銅」為基礎,加入金、銀、錫等 33 種貴金屬,歷經十二次精煉,最終鑄成 3000 件禮器。這些香爐不僅是祭祀重器,更體現了明代皇室對「古雅」審美的追求,成為文人書齋陳設的象徵。
宣德爐的形制融合商周青銅器的莊重與宋代瓷器的靈秀,如衝天耳仿自汝窯紙槌瓶的輪廓,爐腹飽滿度堪比定窯梅瓶的腰線。其「寶光內蘊」的皮色,在燭光下呈茄紫色,日光中流轉藏青色,陰雨天泛出栗殼色,被譽為「色澤變幻的藝術奇蹟」。

2. 器型與紋飾特徵
- 器型分類:宣德爐形制多達 117 種,常見類型包括:
- 衝天耳三足爐:敞口、束頸、扁鼓腹,雙耳直立如「衝天」,三乳足穩健,是宣德爐的標準器型,寓意「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
- 蚰龍耳爐:耳形似蜿蜒的龍身,腹部下垂如懸膽,線條流暢柔美,多見於清代仿品,但明代原作更顯渾厚拙樸。
- 鬲式爐:仿商周青銅鬲,平口沿、直頸、鼓腹,三蹄足外撇,底款常以刀刻「大明宣德年制」,粗拙有力,體現晚明風格。
- 紋飾與皮色:
- 明代宣德爐以素面為主,少數飾以螭龍、如意等紋飾,採用鏨刻與鎏金工藝,金層厚實如「生金」,歷經歲月仍金光璀璨。
- 皮色是宣德爐的靈魂,常見「栗殼色」「棠梨色」「蠟茶色」等,頂級作品的皮殼層多達 28 層金屬氧化物,層次豐富如油畫。

3. 款識與鑒定
宣德爐款識以「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為主,鑄款圓潤,刻款銳利。真品款識筆劃末端有獨特的「燕尾痕」,是失蠟法鑄造時蠟模收縮形成的天然印記,後世翻砂工藝難以仿效。清代仿品多書「宣德」二字款,且「德」字多寫作「徳」(少一橫),與明代「德」字寫法形成區別。
二、工藝特點
宣德爐的製作匯集了明代金屬工藝的巔峰技藝,其核心流程如下:
1. 選料與煉銅
- 風磨銅精選:以暹羅國進貢的高鋅黃銅(風磨銅)為原料,含銅量高達 95% 以上,雜質極少,質地細膩如嬰兒肌膚。
- 十二次精煉:普通銅器經四煉即可呈珠光寶色,而宣德爐需經十二次煉銅,每斤銅液僅剩 4 兩精銅,密度極高,上手壓手感明顯。
2. 鑄造與成型
- 失蠟法鑄造:以蠟模為原型,外敷耐火材料,高溫焙燒後蠟液流出,形成中空型腔,再注入銅液成型。此工藝能精確再現器物細節,如耳型的弧度、足端的收分。
- 對稱性控制:工匠憑經驗調整模具,確保雙耳、三足嚴格對稱,誤差小於 0.3 厘米,體現明代鑄造技術的精密性。
3. 表面處理與作色
- 皮色調配:將金絲楠木炭粉與紅寶石、藍寶石礦粉混合,塗敷於爐體表面,經十二道工序反復焙燒、打磨,最終形成「寶光內蘊」的獨特皮色。現代光譜分析顯示,頂級宣德爐的皮殼層含鐵、銅、錫等多種金屬氧化物,層次分明如積澱的歷史。
- 鎏金與鏨刻:部分爐體飾以鎏金紋飾,先以細刀鏨刻螭龍、如意等圖案,再將金箔敷於表面,經高溫焙燒使金層與銅胎緊密結合,歷久彌新。

三、歷屆拍賣會成交記錄
宣德爐因其稀缺性與藝術價值,歷來是拍賣市場的焦點。以下為近年重要成交案例(價格含佣金,受年代、品相、工藝影響):
1. 明宣德 銅衝天耳三足爐
- 拍賣會:多禄溙 2025 年秋季拍賣會「重要中國藝術品」專場
- 拍品簡介:高 7.2 厘米,口徑 11.5 厘米,重 1207 克,敞口、束頸、扁鼓腹,雙耳直立,三乳足穩健,底款「大明宣德年制」鑄款清晰。皮色呈栗殼色,包漿醇厚,器型完美對稱,傳承有序,曾為歐洲老藏家舊藏。
- 成交價:HKD 550 萬
- 備註:此爐造型標準,工藝精湛,是近年來宣德爐拍賣的標杆之作,體現明代原作的渾厚氣質。
2. 明宣德 銅雪花金雙耳三足爐
- 拍賣會:香港蘇富比 2024 年秋季拍賣會「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品」專場
- 拍品簡介:高 10.5 厘米,口徑 13.2 厘米,重 1850 克,雙耳作龍首形,腹部滿佈「雪花金」斑點(金屬氧化形成的自然結晶),底款「大明宣德年制」。來源於日本藏家坂本五郎舊藏,皮色獨特如星空灑落,保存狀況極佳。
- 成交價:HKD 865
- 備註:雪花金工藝極為罕見,且坂本五郎的收藏背景為其增值不少,成為 2024 年宣德爐市場的亮點。
聯繫人:澳门多禄溙MI-刘
Tel/Whats app:+852 84835304
LINE: duo520124
email: liu520123a@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