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胎釉配方與呈色採用景德鎮特有的「瓷石 + 高嶺土」二元配方制胎,胎質潔白堅實,露胎處可見細膩的糯米狀質感。豇豆紅釉以氧化銅為著色劑,屬高溫銅紅釉體系,需在 1300℃還原焰中燒成。其呈色因窯內氣氛與溫度變化極為豐富,常見以下等級:
    • 大紅袍:釉色純正濃艷,無綠斑,屬最高等級,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大紅袍」太白尊,釉面瑩潤如凝脂。
    • 美人醉:紅釉中散佈綠色苔點,猶如「滿身苔點泛於桃花春浪間」,如沈陽故宮博物院藏「美人醉」太白尊,綠斑與紅釉交融生趣。
    • 娃娃臉:釉色粉嫩如嬰兒膚色,綠斑稀疏,呈現嬌嫩柔和之態。釉面因吹釉工藝形成細密氣泡,迎光可見「羅漢臉」般的瑩潤光澤,而綠斑實為燒成過程中局部氧化產生的氧化亞銅結晶,為康熙豇豆紅獨有的特徵。
  1. 燒制工藝與難度豇豆紅釉採用「三層吹釉法」:先在素胎上施一層透明底釉,再分三次吹灑銅紅釉料,最後罩一層透明釉保護。燒制時需嚴格控制窯位與火候,利用匣缽疊放於窯頂形成的溫度梯度,使銅元素在還原氣氛中不均勻擴散,從而產生紅綠交融的效果。因銅離子對溫度極度敏感(±10℃即影響呈色),且成品率不足 10%,廢品無法回爐重燒,故每件豇豆紅釉用料可抵十餘件釉裡紅器,工藝成本極高。康熙晚期僅限御窯廠少量生產,專供宮廷賞用,民間罕見。
  2. 裝飾與款識外壁暗刻團螭紋需在施釉前以尖狀工具細緻刻劃,線條流暢如游絲,再經高溫燒制後與釉色渾然一體。底部施透明釉,以青花書「大清康熙年製」六字三行楷書款,筆法剛勁,青花發色濃艷下沉,部分器物圈足呈「三刀足」或「泥鰍背」式,體現康熙官窯嚴謹的修胎工藝。

歷史背景與市場地位

豇豆紅釉為康熙朝創燒的新釉種,其興起與康熙帝推崇文人雅趣及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密切相關。當時景德鎮御窯廠在劉源等官員的督造下,融合西洋技法與傳統工藝,復興了自明宣德以後衰微的高溫銅紅釉,並衍生出豇豆紅這一獨特品種。據《匋雅》記載:「太白尊惟康窯有之,各色俱備,惟紅獨多」,可見其在康熙官窯中的特殊地位。

此器存世稀少,絕大部分於清末民初流散海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大英博物館、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等機構,成為研究清代文房器物的重要實物依據。在拍賣市場中,豇豆紅太白尊因工藝複雜、藝術價值高,歷來備受藏家追捧,以下為近年重要成交記錄:

歷屆拍賣會成交記錄

  1. 清康熙 豇豆紅釉太白尊
    • 拍賣時間:2024 年 10 月 12 日(西泠印社秋拍)
    • 尺寸:高 8.9cm,口徑 3.4cm
    • 款識:「大清康熙年製」六字三行楷書款
    • 成交價:人民幣 71.3 萬元(含佣金)
    • 備註:釉色呈「美人醉」,綠斑點綴均勻,胎質細膩,帶許仁堂舊藏及香港蘇富比 2000 年傳承,為近年市場中品相較佳的實例。
  2. 清康熙 豇豆紅釉暗刻團螭紋太白尊
    • 拍賣時間:2023 年 5 月 20 日(北京中漢春拍)
    • 尺寸:高 8.8cm
    • 款識:「大清康熙年製」六字三行楷書款
    • 成交價:人民幣 126.5 萬元(含佣金)
    • 備註:暗刻團螭紋清晰,釉色嬌艷如「娃娃臉」,帶倫敦蘇富比 2004 年傳承,與大英博物館藏品相類同,為當季拍場焦點。
  3. 清康熙 豇豆紅釉太白尊
    • 拍賣時間:2005 年 11 月 28 日(香港多禄溙秋拍)
    • 尺寸:口徑 12.6cm
    • 款識:「大清康熙年製」六字三行楷書款
    • 成交價:港幣 114.48 萬元(含佣金)
    • 備註:釉色濃豔如「大紅袍」,胎體厚重,為早年流散海外的重要藏品,現藏於美國私人收藏機構。

澳門多祿溙國際拍賣行從18世紀以來,不僅是中歐和德語區最大的拍賣行,更是亞洲區域拍賣行業的領導之一。多祿溙國際拍賣公司,在藝術的領域中散發著獨特的光芒,從早期的艱難探索,到逐漸在拍賣市場展露頭角,每一步都凝聚著團隊的心血與智慧,多年來,不斷的挖掘和推廣各類藝術瑰寶,連接起全球藏家與藝術家,成為文化交流與傳承的重要橋樑。
如閣下有藏品上拍或意向拍品想購買,請與我聯絡。
公開徵集藏品門類為:
名人字畫、精品陶瓷
古董珍玩、郵品錢蔽
古籍文獻、雜項玉器
更多資訊請與我聯繫:
諮詢電話 +852 84835304
Tel/Whats app:+852 84835304
email: liu520123a@gmail.com
WeChat l53277853

股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