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與文化內涵
鈞窯天藍釉盤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鈞窯的典型代表器物,創燒於北宋晚期,以其獨特的釉色和窯變藝術聞名於世。鈞窯位於河南禹州(古稱鈞州),北宋徽宗時期設立官窯燒製宮廷用瓷,天藍釉即為其中重要品種之一。這類盤多作為宮廷陳設或祭祀用器,體現了宋代「以釉色取勝」的審美風尚。其釉色「天藍」寓意天空的深邃與純淨,與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相呼應。
金代鈞窯延續了北宋工藝,但釉層較薄、釉色偏淡,部分器物出現紫紅斑裝飾,形成獨特的時代風格。天藍釉盤的造型與釉色不僅反映了宋代製瓷技術的巔峰,也承載了當時的社會文化與藝術追求。
二、工藝特徵與製作細節
- 胎質與成型鈞窯天藍釉盤採用禹州本地高嶺土為原料,胎體呈灰白色,質地細膩堅實。成型工藝以輪製為主,器型整齊,常見敞口、淺腹、圈足設計。部分器物的圈足內側可見手工修坯痕跡,足底露胎處呈淺褐色,俗稱「芝麻醬底」。

- 釉料與呈色釉料以長石、石英、銅礦石等為原料,含 2%-3% 氧化銅和 1.5% 氧化鐵,經高溫還原焰燒製(1280-1300℃)形成天藍釉色。釉層肥厚瑩潤,具有乳濁狀的蛋白石光澤,釉面常見細小氣泡和「蚯蚓走泥紋」。口沿處因釉層較薄,常呈現淡粉色或青黃色,形成「紫口」特徵。
- 燒製工藝採用裹足支燒法,以三至五個支釘墊燒,支釘痕呈圓形或橢圓形,斷面可見灰白色胎土。窯內還原氣氛的精準控制是關鍵,一氧化碳濃度需維持在 8%-12%,使銅離子保持 + 1 價態,呈現純正的天藍色。若還原不足則顯灰綠,過度還原會發黑。
- 裝飾與窯變鈞窯以釉色自然窯變取勝,較少人工裝飾。部分天藍釉盤可見不規則紫紅斑塊,係在施釉時局部塗抹銅紅釉所致,形成「雨過天青雲破處」的意境。釉面的「蚯蚓走泥紋」則是因釉層在乾燥或初燒時產生裂紋,後被高溫熔融的釉料填充而成,成為鈞窯的標誌性特徵。

典型器型與窯口差異
- 器型分類
- 折沿盤:敞口,折沿,淺腹,平底,圈足較矮。如故宮博物院藏北宋鈞窯天藍釉折沿盤,口徑 17.7 厘米,釉色純淨,口沿呈醬黃色,足底有三枚支釘痕。
- 直口盤:口部微侈,淺弧腹,圈足整齊。河南博物院藏金代鈞窯天藍釉盤,口徑 19.8 厘米,釉面均勻,足內三支釘痕清晰,盤底可見數道蚯蚓走泥紋。
- 窯口特徵
- 鈞台八卦洞窯:北宋官窯,燒製的天藍釉盤釉色深沉,釉層肥厚,支釘痕細小整齊,多供宮廷使用。
- 民窯系統:如劉家門窯址,燒製的天藍釉盤釉色較淡,胎質稍粗,常見於民間墓葬或遺址。

拍賣會成交紀錄與市場分析
- 重要拍賣案例
- 2025 年西泠印社春拍:北宋鈞窯天藍釉折沿盤以 650萬人民幣成交(含傭金)。此盤平底折沿,釉色藍中閃灰,足底三枚支釘痕清晰,與英國琵金頓藏同類器風格相近。
- 2024 年香港蘇富比秋拍:宋至元鈞窯天藍釉紫斑折沿盤一組兩件以 860 萬港元成交。釉面分佈紫紅斑塊,造型整齊,反映了宋元時期鈞窯的典型特徵。
- 2003 年佳士得紐約:宋鈞窯天藍釉小盤以約 98 萬美元成交,釉色純淨,圈足露胎處呈褐色,為早期拍賣市場的重要案例。
門多祿溙國際拍賣行從18世紀以來,不僅是中歐和德語區最大的拍賣行,更是亞洲區域拍賣行業的領導之一。多祿溙國際拍賣公司,在藝術的領域中散發著獨特的光芒,從早期的艱難探索,到逐漸在拍賣市場展露頭角,每一步都凝聚著團隊的心血與智慧,多年來,不斷的挖掘和推廣各類藝術瑰寶,連接起全球藏家與藝術家,成為文化交流與傳承的重要橋樑。
如閣下有藏品上拍或意向拍品想購買,請與我聯絡。
公開徵集藏品門類為:
名人字畫、精品陶瓷
古董珍玩、郵品錢蔽
古籍文獻、雜項玉器
更多資訊請與我聯繫:
諮詢電話 +852 84835304
Tel/Whats app:+852 84835304
email: liu520123a@gmail.com
WeChat l53277853
地址;澳門宋玉生廣場180號東南亞商業中心10樓O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