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背景與藝術特徵

清康熙五彩是中國陶瓷史上的巔峰之作,其工藝繼承明代傳統並突破創新,以鮮豔奪目的釉上彩料和立體化的紋飾布局聞名。三娘教子題材源自明末清初戲曲《無聲戲》,講述王春娥教子成才的故事,體現儒家「母教」思想,是康熙時期瓷器裝飾的經典題材之一。筒瓶作為康熙朝典型器型,多以「大明天啟年制」或「大清康熙年制」款為標誌,造型挺拔,適合展現人物故事的宏偉場景。

  1. 器型特徵
    • 標準形制:筒瓶呈直筒狀,口微侈,腹略鼓,圈足寬厚,通高約 25-35 厘米。胎體堅實厚重,釉面瑩潤泛青,足底露胎處可見細膩的「糯米胎」質感及火石紅痕跡。部分器物採用「玉璧底」,即圈足內凹呈圓形淺槽,為康熙早期典型特徵。
    • 裝飾布局:外壁以五彩通景繪三娘教子圖,畫面常以庭院、洞石、花卉為襯景,人物構圖「頂天立地」,衣褶線條剛勁流暢,如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康熙五彩人物筒瓶,人物比例協調,神態生動,體現「康彩恢奇」的藝術風格。
  2. 紋飾內涵
    • 主題表現:畫面中心常見三娘(王春娥)端坐於紡織機前,手持織布工具,神情莊重;其子薛倚哥站立一旁,或執書卷,或作聆聽狀,襯以老僕薛保持杖旁立,構成「三娘斷機教子」的經典場景。周圍輔以折枝牡丹、蝴蝶等吉祥紋飾,寓意「富貴長春」「教子成龍」。
    • 畫意技法:借鑒明末清初版畫與水墨畫技法,人物面部採用「鐵線描」勾勒輪廓,衣褶以「釘頭鼠尾描」表現質感,花卉葉片以「分水皴」呈現陰陽向背。五彩設色濃艷而不失協調,紅彩如棗皮濃豔,綠彩分深淺二色(大綠、水綠),藍彩呈紫灰色且層厚如寶石,黑彩則用於勾勒輪廓,使紋飾更立體鮮明。
  1. 款識特徵
    • 官窯款識:外底多書青花雙圈「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書款,字體剛勁挺拔,筆劃粗細均勻,如北京保利 2021 年拍出的「清康熙五彩雉雞牡丹圖碗」款識即為此類。
    • 民窯款識:民窯精品常書「玉堂佳器」「奇石寶鼎之珍」等堂名款,或無款,如北京中漢 2021 年拍出的「五彩描金折枝花鳥紋小碗」底書「奇石寶鼎之珍」,胎釉細膩程度不亞於官窯。
  2. 成型工藝
    • 手工拉坯:採用傳統拉坯技法,胎體弧度精准,圈足切削規整,部分器物可見「跳刀痕」或「旋紋」。成對燒制的器物需嚴格控制尺寸與胎質一致性,確保釉色與紋飾對稱無差異。
    • 釉料配製:釉上彩料以紅、綠、黃、藍、紫為主,輔以黑彩與金彩。紅彩以皂礬(三氧化二鐵)為原料,經牛皮膠浸泡 3-10 年後使用,呈色鮮豔沉著;藍彩為康熙朝首創,以氧化鈷為呈色劑,彩層厚實帶有「蛤蜊光」(長年氧化形成的七彩光暈),成為鑒定重要依據。
  1. 彩繪工藝
    • 釉上藍彩突破:康熙朝以釉上藍彩替代明代的釉下青花,色澤深邃如寶石,且彩層厚實帶有「蛤蜊光」。例如,香港佳士得 2024 年拍出的「清康熙五彩描金三娘教子圖盤」,藍彩與紅彩交織,形成強烈視覺對比。
    • 填彩技法:以「單線平塗」填繪彩料,花卉花瓣與人物衣褶先以黑彩勾輪廓,再分層填色,部分花蕊或衣紋尖端描金,增強華麗感。例如,北京保利 2017 年拍出的「清康熙五彩雉雞牡丹圖碗」,牡丹花瓣以紅、粉、白三色暈染,層次豐富。
  2. 燒成工藝
    • 雙次燒制:先以 1300℃高溫燒成白瓷胎,再於釉上繪彩後入窯以 780-800℃低溫焙燒,使彩料熔融固著,呈現玻璃質光澤。火候控制極為關鍵,避免彩料流釉或脫落,特別是藍彩與黑彩的燒成難度最高,常見個別器物出現失透或開片現象。

三、歷屆拍賣會成交記錄

康熙五彩三娘教子筒瓶因存世稀少、工藝精湛,近年拍賣市場偶有類似題材器物成交,以下為近年重要案例參考:

拍賣時間拍賣行拍品名稱尺寸成交價(人民幣)備註
2024 年 12 月香港佳士得清康熙 五彩描金三娘教子圖盤直徑 18.5cm69.3 萬元敞口弧腹,外壁繪三娘教子圖,人物衣褶描金,底書「大清康熙年制」款,保存極佳。
2023 年 6 月澳门多禄溙清康熙 五彩三娘教子棒槌瓶高 48.5cm276 萬元敞口直筒,外壁通景繪三娘教子圖,彩料濃艷,底書「大清康熙年制」款,來源清晰。
2021 年 12 月北京中漢五彩描金折枝花鳥紋小碗直徑 9.3cm2.53 

聯繫人:澳门多禄溙MI-刘
Tel/Whats app:+852 84835304
LINE: l53277853
email: liu520123a@gmail.com

股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