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型與用途
- 造型:壺體呈梨形,短頸、鼓腹、圈足,肩部對稱置雙系(環形耳),便於穿繩提攜。壺蓋為覆碗形,扣合緊密,蓋頂附寶珠形紐,整體線條簡潔流暢,體現元代瓷器「厚重飽滿」的典型風格。
- 尺寸:參考同類器物,高約 14-18 厘米,口徑 4-6 厘米,腹徑 10-15 厘米,屬於中小型實用器,推測為酒器或茶具。
- 用途:元代鈞窯雙系壺多作為日常貯器,用於盛酒、水或茶。雙系設計既方便攜帶,又符合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性。

釉色與裝飾
- 主體釉色:通體施天藍釉,釉層肥厚乳濁,呈失透狀,釉面可見密集氣泡與棕眼(釉層中未完全熔融的顆粒),近足處因垂釉形成「蠟淚」狀堆積。釉色以青藍為基調,局部因窯變泛灰黃或淺褐色。
- 紫紅斑工藝:壺身及蓋面以含銅釉料隨意潑灑,經高溫還原焰燒製後,銅離子還原為游離態銅微粒,形成紫紅色斑塊。元代紫紅斑與天藍釉交融較弱,邊界清晰,色彩對比強烈,具有粗獷豪放的視覺效果。
- 裝飾細節:壺身無人工刻劃紋飾,完全依賴釉色與窯變自然成趣,體現鈞窯「以釉為飾」的核心美學。

胎質與燒製工藝
- 胎質:採用河南禹州本地黏土,胎色灰白或深灰,質地較粗鬆,燒結後有空隙,胎體厚重且手感沉實。圈足內外無釉,足端斜削,足底可見旋坯痕與墊餅燒造留下的鐵斑。
- 燒製工藝:
- 支燒方法:元代鈞窯多採用墊餅墊燒,圈足無釉,與北宋宮廷器「裹足支燒」(足底滿釉留支釘痕)形成鮮明對比。
- 窯變控制:釉料中氧化銅、氧化鐵等金屬氧化物在 1280-1300℃高溫下發生複雜化學反應,形成紫紅斑。但元代窯變技術較北宋粗放,紅斑分佈隨機性強,難以精準控制。
4. 黑漆蓋的工藝與價值
- 材質:蓋為陶胎,表面髹黑漆,歷經數百年仍光澤瑩潤。黑漆可能採用天然大漆(生漆),經多道工序髹塗而成,具有耐腐蝕性與耐磨性。
- 工藝:黑漆蓋與壺體並非同期燒製,而是後期配置。蓋紐及邊緣可能以銀箔、螺鈿鑲嵌裝飾(參考元代漆器工藝),但需實物考證。
- 保存意義:完整的原配漆蓋在元代鈞窯器物中極為罕見,不僅提升了器物的實用性,也為研究元代漆瓷結合工藝提供了重要實例。

歷史背景與工藝傳承
- 元代鈞窯的發展
- 元代鈞窯在北方廣泛燒造,窯址分佈於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但工藝較北宋官窯顯著簡化。胎質粗鬆、釉色單一(以天藍、月白為主)、裝飾粗放,主要滿足民間日用需求。
- 紫紅斑裝飾雖繼承北宋技術,但紅斑色彩生硬、與底色交融不足,缺乏宋代「雨過天青雲破處」的意境。
- 藝術風格的轉變
- 元代鈞瓷從北宋的精緻典雅轉向豪放質樸,反映了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雙系壺的實用設計與紫紅斑的抽象表現,體現了元代審美對「自然天成」與「功能性」的雙重追求。
- 成交記錄
- 東京麒麟秋拍(2024 年):一件元鈞窯紫紅斑雙系壺(帶黑漆蓋)以1115 萬元人民幣成交,尺寸約高 14.8 厘米,紅斑分佈均勻,漆蓋保存完好,為近年市場同類器中的高價案例。
- 市場趨勢
- 元代鈞窯雙系壺存世量較大,但帶原配漆蓋者稀少,完整器價格顯著高於無蓋或殘件。
- 紫紅斑的分佈、釉色純度及胎質細膩度是影響價值的關鍵因素。例如,東京麒麟成交的 115 萬元器物,其紅斑面積較大且色彩鮮豔,漆蓋無明顯瑕疵。
澳門多祿溙國際拍賣行從18世紀以來,不僅是中歐和德語區最大的拍賣行,更是亞洲區域拍賣行業的領導之一。多祿溙國際拍賣公司,在藝術的領域中散發著獨特的光芒,從早期的艱難探索,到逐漸在拍賣市場展露頭角,每一步都凝聚著團隊的心血與智慧,多年來,不斷的挖掘和推廣各類藝術瑰寶,連接起全球藏家與藝術家,成為文化交流與傳承的重要橋樑。
如閣下有藏品上拍或意向拍品想購買,請與我聯絡。
公開徵集藏品門類為:
名人字畫、精品陶瓷
古董珍玩、郵品錢蔽
古籍文獻、雜項玉器
更多資訊請與我聯繫:
諮詢電話 +852 84835304
Tel/Whats app:+852 84835304
email: liu520123a@gmail.com
WeChat l53277853
聯繫人:澳门多禄溙-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