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特徵
- 器型:常見敞口、淺腹、矮圈足,器型簡潔雅致。盤壁線條流暢,從口沿至圈足漸次內收,比例協調,整體呈現端莊穩重之感。
- 尺寸:以中小型為主,常見口徑 15-25 厘米,如河南博物院藏北宋鈞窯天藍釉盤(1981 年登封縣馮灣村窯藏出土)口徑 18 厘米,高 4 厘米,足徑 5.5 厘米,造型古樸,胎體厚實。
2. 釉色與紋飾
- 釉色:通體施天藍釉,釉色如雨後晴空,呈現深邃的藍色調,釉面乳濁而不透明,具有蛋白石般的柔和光澤。釉層肥厚瑩潤,積釉處呈深藍色,口沿釉薄處因胎體映襯顯淡褐色(俗稱「紫口」)。
- 紋飾:鈞窯以釉色取勝,一般無人工紋飾。部分器物釉面可見「蚯蚓走泥紋」,即釉層中呈現的不規則流動狀細線,形如蚯蚓在泥中游走,為鈞窯標誌性特徵之一。

歷史地位
天藍釉盤是鈞窯單色釉瓷的典範,代表了北宋制瓷工藝的巔峰。其釉色突破了傳統青瓷的單一色調,開創了以釉色裝飾瓷器的先河,對後世明清景德鎮窯的天藍釉、霽藍釉等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工藝特點
1. 胎體與釉料
- 胎質:採用禹州本地高鋁低矽的黏土(含 Al₂O₃約 27%),經淘洗精煉後製成,胎色呈香灰色或深灰色,質地緻密堅硬,叩之有聲。
- 釉料:以鈣 – 鹼系乳濁釉為基礎,含 CaO 約 10-15%、SiO₂約 65-70%,並添加少量鐵(Fe₂O₃約 1.0-1.5%)作為呈色劑。高溫燒制後,鐵元素在還原氣氛中呈現天藍色,釉中磷(P₂O₅約 0.5-1.0%)促進分相乳濁,形成獨特的乳光效果。

. 燒制工藝
- 支燒工藝:北宋宮廷用器多採用「裹足支燒」,即在圈足內以三個或五個支釘支撐燒制,燒成後器底留有細小支釘痕(直徑約 1-2 毫米)。這種工藝可避免器物與匣缽粘連,保證足底滿釉。
- 窯變控制:鈞窯採用氧化焰與還原焰分段燒制,通過嚴格控制窯溫(約 1280-1300℃)與氣氛,使釉料中的銅、鐵元素發生複雜的化學反應,形成天藍釉或偶見的紫紅斑塊。不過,單色天藍釉盤的窯變控制更為精準,釉色穩定性極高。
3. 裝飾技法
- 素面無紋:鈞窯以釉色為裝飾核心,極少刻劃或繪制紋飾。天藍釉盤通過釉層的厚薄變化與乳濁質感,營造出自然天成的藝術效果。
- 蚯蚓走泥紋:釉層在乾燥或燒制初期開裂,高溫階段黏度較低的釉料流入填補裂縫,形成不規則紋路。這種「缺陷美」被宋代工匠轉化為獨特的審美符號,成為鈞窯鑒定的重要依據。

歷屆拍賣會成交記錄
鈞窯天藍釉盤存世稀少,尤其北宋宮廷御用精品更是鳳毛麟角,因此在拍賣市場上備受追捧。以下為近年重要成交案例:
1. 紐約佳士得,2018 年 3 月 22 日
- 拍品:北宋鈞窯天藍釉大盤(直徑 29.1 厘米,埃斯肯納齊舊藏)
- 成交情況:估價未公開,最終以32.45 萬美元(約合人民幣 210 萬元)成交。此盤釉色深沉,器型規整,是目前市場上罕見的大尺寸北宋鈞窯天藍釉盤。
2. 多禄溙,2025 年 5 月 15 日
- 拍品:宋金・鈞窯天藍釉折沿盤(高 3.9 厘米,口徑 18 厘米)
- 成交情況:估價人民幣 100萬 -150 萬元,最終以280 萬元(含傭金)成交。此盤釉面均勻潤澤,圈足過釉,為金代鈞窯特徵,適合入門藏家。
澳門多祿溙國際拍賣行從18世紀以來,不僅是中歐和德語區最大的拍賣行,更是亞洲區域拍賣行業的領導之一。多祿溙國際拍賣公司,在藝術的領域中散發著獨特的光芒,從早期的艱難探索,到逐漸在拍賣市場展露頭角,每一步都凝聚著團隊的心血與智慧,多年來,不斷的挖掘和推廣各類藝術瑰寶,連接起全球藏家與藝術家,成為文化交流與傳承的重要橋樑。
如閣下有藏品上拍或意向拍品想購買,請與我聯絡。
公開徵集藏品門類為:
名人字畫、精品陶瓷
古董珍玩、郵品錢蔽
古籍文獻、雜項玉器
更多資訊請與我聯繫:
諮詢電話 +852 84835304
Tel/Whats app:+852 84835304
email: liu520123a@gmail.com
WeChat l53277853
聯繫人:澳门多禄溙-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