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背景與藝術淵源

戰國時期(公元前 475 年 – 公元前 221 年)是中國青銅工藝的巔峰時期,帶鉤作為貴族束腰繫帶的裝飾性器物,因兼具實用與身份象徵功能,成為當時工藝技術的集中體現。嵌綠松石錯金銀浮雕螭虎紋帶鉤,融合了多種複雜工藝,是戰國晚期「百花齊放」的工藝美學與貴族審美的典型代表。

戰國時期,社會劇變推動手工業飛速發展,金銀錯、玉石镶嵌等技術日臻成熟。帶鉤的使用者多為諸侯、卿大夫等上層貴族,其工藝精細程度與紋飾題材直接反映使用者的身份等級。螭虎作為龍的衍生品,象征權威與吉祥,成為戰國青銅器的常見紋飾;綠松石因色澤靚麗,常與金銀搭配,形成「青綠映金銀」的富麗效果,體現了當時對「金玉錯雜」審美的追求。

二、工藝特徵與藝術表現

  1. 器型與整體風格戰國帶鉤多呈琵琶形、鴨首形或龍首形,此件螭虎紋帶鉤通常由鉤首、鉤體、鉤鈕三部分組成:鉤首多為龍首或螭首,張口露齒,眼神兇猛;鉤體呈弧形,表面浮雕螭虎紋;鉤鈕為圓柱形,位於鉤體背面中部,用於固定在腰帶上。整體造型渾厚飽滿,線條流暢,兼具「雄健與靈動」的戰國風格。
  2. 複合工藝細節
    • 錯金銀工藝:先在銅質鉤體上鏨刻出細小凹槽,將金絲、銀絲嵌入槽中,經捶打、打磨使金銀與銅胎緊密結合,形成閃亮的紋飾邊框或線條。戰國錯金銀技術已極為精細,金銀絲直徑可達 0.1-0.3 毫米,線條流轉自如,勾勒出螭虎的體態與鬃毛。
    • 嵌綠松石工藝:在鉤體浮雕的空白處或螭虎紋的間隙,鑿出淺槽,嵌入磨製成薄片的綠松石,再以黏合劑固定。綠松石多呈不規則塊狀,與金銀線條相互映襯,形成青、金、銀三色對比,富麗而不失古樸。
    • 浮雕技法:螭虎紋採用淺浮雕與高浮雕結合,軀體凸起於鉤體表面,四肢張展,尾部捲曲,立體感極強,部分螭虎的眼睛甚至以圓形綠松石或金點嵌飾,顯得炯炯有神。
    • 浮雕技法:螭虎紋採用淺浮雕與高浮雕結合,軀體凸起於鉤體表面,四肢張展,尾部捲曲,立體感極強,部分螭虎的眼睛甚至以圓形綠松石或金點嵌飾,顯得炯炯有神。
  1. 材質與製作帶鉤主體為青銅鑄造(含錫量約 15%-20%),質地堅硬,便於雕刻與嵌飾;金銀絲多為純金、純銀製成,延展性好,便於彎折成細線;綠松石來自西域或荊楚地區,經過選料、切割、打磨等多道工序,確保色澤均勻、表面光滑。

三、歷屆拍賣會成交紀錄

戰國嵌綠松石錯金銀浮雕螭虎紋帶鉤因工藝複雜、存世量稀少(完整品相者不足百件),在拍賣市場上備受追捧,成交價格受工藝完整性、松石保存狀態、紋飾精美度影響顯著。以下為近年典型案例:
2023 年中國嘉德春拍

戰國 嵌綠松石錯金銀螭虎紋龍首帶鉤

尺寸:長 18.5 厘米,重 128 克

成交價:RMB 3,220,000

說明:鉤首為龍首,張口露齒,鉤體浮雕三螭虎相互纏繞,錯金銀線條清晰,綠松石保存完好(僅邊緣少許脫落),為戰國晚期趙國風格精品,曾為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舊藏。

2021 年香港蘇富比秋拍

戰國 錯金銀嵌綠松石雙螭虎帶鉤

尺寸:長 15.2 厘米,重 96 克

成交價:HKD 2,860,000

說明:鉤體飾雙螭虎相鬥紋,金銀錯線條細如髮絲,綠松石鑲嵌緊密,鉤鈕完整,附牛津大學熱釋光檢測報告,斷代為戰國中期。

2019 年多禄溙秋拍

戰國 嵌綠松石錯銀螭虎紋帶鉤(錯金局部磨損)

尺寸:長 12.8 厘米,重 78 克

成交價:RMB 1920,000

聯繫人:澳门多禄溙MI-刘
Tel/Whats app:+852 84835304
LINE: duo520124
email: liu520123a@gmail.com

股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