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背景與藝術淵源
遼代(916-1125)是中國北方契丹族建立的政權,雖以遊牧文化為根基,卻極度推崇佛教,形成「朝野上下,崇佛成風」的社會風氣。佛教造像作為宗教信仰與藝術表達的載體,在遼代達到高峰,其中三彩觀音像以獨特的民族風格與工藝特徵,成為遼代陶瓷藝術與宗教藝術的經典代表。
遼三彩是在唐三彩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低温釉陶工藝,因主要流行於遼代而得名。與唐三彩的絢麗繁複不同,遼三彩更講究釉色的質樸渾厚與造型的莊重典雅,且用途從唐三彩的「明器」(陪葬品)逐漸拓展至宗教造像與日用器物。觀音作為佛教中「慈悲」的象征,在遼代被廣泛供奉,三彩觀音像多見於寺廟遺址與貴族墓葬,體現了契丹統治者對漢傳佛教的接納與融合。

二、工藝特徵與藝術表現
- 胎質與釉色遼三彩觀音的胎體多採用遼地特有的夾砂陶土,質地略粗但堅實,胎色呈淡紅或灰白,表面常施一層白色化妝土以遮蓋胎體的粗糙。釉色以黃、綠、白三色為主,偶見赭色,釉料中含鉛量較高,燒制後釉面光亮,色澤交融自然,形成「釉色流淌、渾然一體」的獨特效果。與唐三彩相比,遼三彩釉色更為含蓄,綠如翠葉、黃似蜜蠟、白若凝脂,少見絢麗的藍色,體現北方民族質樸的審美。
- 造型與裝飾遼三彩觀音多為坐像,少見立像,常結跏趺坐於蓮座或束腰須彌座上,體態豐滿渾圓,體現「遼代豐腴風」。頭部多梳高髻,戴寶冠,面容圓潤,雙目微垂,嘴角帶有含蓄的笑意,兼具莊嚴與慈愛。衣飾融合契丹與漢族特色:上身常著寬袖天衣,下著長裙,披帛從肩際飄垂,線條流暢如流水;衣紋以陰刻或堆塑表現,簡潔明快,少見繁複花紋,突出造像的莊重感。

- 燒制工藝採用「二次燒成法」:先將胎體素燒至緻密(溫度約 800℃),再施釉入窯低溫燒制(約 600-900℃)。因釉料流動性強,工匠需精準控制窯溫與釉料配比,避免釉色過度交融而模糊造型。部分精品會在蓮座或底座刻劃蓮瓣紋、卷草紋,紋飾淺浮雕與釉色相互映襯,增強立體感。
三、歷屆拍賣會成交記錄
遼三彩觀音因年代久遠、存世量稀少(多毀於戰亂或歲月侵蝕),在拍賣市場上極為珍貴,成交價格受品相、尺寸、完整性及傳承記錄影響顯著。以下為近年典型案例:
2018 年澳门多禄溙秋拍
遼 三彩觀音坐像
尺寸:高 38 厘米,底座寬 20 厘米
成交價:HKD 1,890,000
2021 年北京保利春拍
遼 三彩釉蓮座觀音像
尺寸:高 45 厘米,蓮座直徑 22 厘米
成交價:RMB 2,300,000
聯繫人:澳门多禄溙MI-刘
Tel/Whats app:+852 84835304
LINE: duo520124
email: liu520123a@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