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器物概述
清代藍釉撇口瓶是清代顏色釉瓷器中的經典品類,因口部外撇(撇口)、通體施藍釉而得名。其器型源於明代,清代在造型與釉色上進一步發展,成為官窯與民窯均有燒制的重要品種。藍釉在清代象徵「天青」,既可用於宮廷祭祀(對應「祭天」禮制),也作為陳設器置於殿堂或書齋,體現了皇家審美與民間需求的融合。

基本特徵:
- 器型:標準造型為「撇口、長頸、溜肩、圓腹、圈足」,整體線條優雅勻稱 —— 口部外撇角度因時期略有差異(康熙時期較緩,雍正、乾隆時期略張),頸部長短適中,腹部圓潤飽滿,圈足修胎規整(官窯多為「泥鳅背」足)。高度多在 20-40cm 之間,大型器(高 50cm 以上)較為罕見。
- 釉色分類:清代藍釉依據色澤與工藝可分為三類:
- 祭藍釉(又稱「霁藍」):釉色濃艷深沉,如深海藍,釉面瑩潤無紋,光澤含蓄,是官窯祭祀用瓷的代表,多見於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 灑藍釉(又稱「雪花藍」):釉面以藍色為地,均勻分布白色斑點,似雪花灑落,風格活潑,官民窯均有燒制,康熙時期工藝最精。
- 天藍釉:釉色淡雅清新,近天空色,釉面瑩潤如玉,多見於雍正、乾隆時期,以官窯為佳,體現文人「清雅」審美。
- 款識:官窯器物多在底足帶年款,如「大清康熙年製」「雍正年製」等,以青花書寫或刻款;民窯多無款或帶簡單記號。

二、工藝特徵
清代藍釉撇口瓶的工藝代表了當時顏色釉技術的巔峰,尤其官窯產品在釉料配方與燒制控制上極為講究:
- 胎料與成型:
- 官窯:採用景德鎮高嶺土與瓷石混合的「二元配方法」,胎質潔白細密,堅硬緻密,修胎精細,接縫痕跡幾不可見。
- 民窯:胎料淘洗較粗,胎色呈灰白色,質地略鬆,成型工藝相對簡略,但大型器物仍需分段拉坯後拼接。
- 成型方法:以「拉坯」為主,撇口與頸部一次拉制,腹部單獨拉制後與頸部黏接,圈足最後修整,確保器型對稱勻稱。
- 釉料配方與施釉:
- 呈色原理:藍釉以鈷料(如蘇麻離青、回青、洋藍等)為著色劑,不同時期鈷料來源不同 —— 康熙前期用回青,後期改用洋藍(進口鈷料),釉色更穩定;雍正、乾隆時期鈷料提煉技術改進,釉色純淨度更高。
- 施釉工藝:
- 祭藍釉:採用「浸釉 + 刷釉」結合,釉層厚度達 1-2 毫米,反復施釉 2-3 次,確保釉色均勻濃艷,釉面無氣泡。
- 灑藍釉:先施白釉為地,再用竹管蘸藍釉吹於表面(「吹釉法」),形成不規則斑點,最後施透明釉覆蓋,工藝複雜,成品率低。
- 天藍釉:釉中鈷料含量低(約 1-2%),施釉薄而均勻,採用「噴釉法」確保色澤淡雅一致。

- 燒制技術:均在景德鎮御窯廠(官窯)或民間窯廠的蛋形窯中燒制,窯溫控制在 1250-1300℃,還原氣氛中烧成。官窯對窯溫與還原程度控制極嚴,稍有偏差便會導致釉色發灰或發紫,故精品率不足三成;民窯則因成本限制,燒制標準較寬,釉色穩定性稍差。
三、歷屆拍賣會成交記錄
清代藍釉撇口瓶因釉色獨特、工藝精湛,在拍賣市場表現活躍,官窯精品與特殊工藝品價格顯著領先,以下為典型案例:
1. 官窯祭藍釉精品
成交價:2021 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以698 萬港元成交。
清雍正 祭藍釉撇口瓶
尺寸:高 32.5cm,口徑 10.8cm,足徑 12.2cm
特徵:釉色濃艷如墨,釉面瑩潤如玉,撇口與圈足修胎精細,底足青花書「大清雍正年製」六字楷書款。
- 清乾隆 祭藍釉描金撇口瓶
- 尺寸:高 28.6cm,口徑 9.5cm,足徑 10.3cm
- 特徵:祭藍釉為地,頸部與腹部描金繪纏枝蓮紋,金彩亮麗,底帶「乾隆年製」篆書款。
- 成交價:2023 年多禄溙春拍,以575 萬元人民幣成交。
聯繫人:澳门多禄溙MI-刘
Tel/Whats app:+852 84835304
LINE: duo520124
email: liu520123a@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