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器物概述

明青釉出戟花觚是明代青瓷中兼具禮器與陳設功能的經典器型,因器身凸起的「戟」狀裝飾得名。「出戟」即器表沿棱線凸起的長方形或條狀裝飾,多見四出戟或六出戟,源自商周青銅器的「出戟尊」,體現明代「崇古尚禮」的審美風尚。其產地以浙江龍泉窯、江西景德鎮窯為主,既是宮廷祭祀、陳設的重器,也是文人書齋的雅玩,見證了明代陶瓷與青銅器的工藝交融。

基本特徵

  • 器型結構:整體呈喇叭狀,由口、頸、腹、足四段組成 —— 口部外撇呈大喇叭形,頸部細長,腹部微鼓,足部外撇與口部呼應;頸、腹、足三段各凸起 4-6 道戟(多為六出戟,象徵「六合」),戟面平整,與器身弧度協調,線條剛勁有力。明代早期器型渾厚飽滿,戟部寬大;晚期趨於修長,戟部纖細,體現時代風格轉變。
  • 釉色差異
    • 龍泉窯:釉色多呈青綠、灰青,釉面溫潤略帶乳濁感,部分帶淺細開片,因釉層較厚,戟部棱線處釉色略淺(「出筋」),形成明暗對比。
    • 景德鎮窯:以仿官、仿汝釉為主,釉色偏天青、灰青,釉面瑩潤如玉,開片細密(仿官釉多「金絲鐵線」),戟部修飾更精細,體現官窯風範。
  • 文化意義:因器型源自青銅禮器,常被用於祭祀(陳列供品)或宮廷殿堂陳設,象徵「禮制有序」;文人則喜其「古雅端正」,置於書齋搭配古玩,體現「以古為尚」的審美情趣。
  1. 胎料與成型
    • 龍泉窯:胎質堅密,呈灰白色(含鐵量約 2-3%),大型器物採用「分段拉坯 + 接胎」工藝 —— 口、頸、腹、足分別拉制後,以泥漿黏接,接縫處可見細微痕跡(晚期工藝改進,接痕更隱蔽);戟部為模印或手工捏塑後貼合於器身,與胎體一體燒制。
    • 景德鎮窯:採用「二元配方法」(高嶺土 + 瓷石),胎色潔白細膩,成型精度更高,小型花觚可一次拉坯,大型仍需分段接胎,但接縫處理更精緻;戟部多為「刻坯 + 貼塑」,棱線清晰筆直,體現官窯標準。
  2. 釉料與施釉
    • 龍泉窯:釉料以石英、長石、草木灰為基礎,添加鐵氧化物調色,釉層厚度約 0.5-1 毫米(較宋代薄),施釉 2-3 次,採用「浸釉 + 刷釉」結合,口沿與戟部棱線處釉薄顯胎(形成「出筋」效果),足部露胎(便於支燒)。
    • 景德鎮仿官釉:釉料添加紫金土(含鐵量更高),釉色偏灰青,釉層瑩潤如絲,開片由胎釉收縮差異自然形成,施釉時需避開足部(露胎呈紫褐色,仿青銅器「鐵足」),部分精品足底帶釉,需墊餅支燒,工藝複雜。

三、歷屆拍賣會成交記錄

明代青釉出戟花觚因器型莊重、工藝複雜,市場流通量較少,龍泉窯與景德鎮窯作品價格因等級差異懸殊,以下為典型案例:

  • 明永樂 龍泉青釉六出戟花觚
    • 尺寸:高 38.2cm,口徑 20.5cm,足徑 14.8cm
    • 特徵:六出戟均勻分布於頸、腹、足,釉色青綠近「粉青」,釉面開片細密,戟部「出筋」明顯,足底露胎呈火石紅。
    • 成交價:2018 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以236 萬港元成交。
    • 背景:源自日本私人舊藏,屬永樂時期龍泉窯精品,器型接近元代風格,保留厚釉特徵
  • 明宣德 龍泉青釉四出戟花觚
    • 尺寸:高 32.6cm,口徑 18.3cm,足徑 12.5cm
    • 特徵:頸、腹、足各四出戟,釉色灰青,釉面光潤,修胎規整,足底無釉。
    • 成交價:2022 年多禄溙春拍,以286.25 萬元人民幣成交。

聯繫人:澳门多禄溙MI-刘
Tel/Whats app:+852 84835304
LINE: duo520124
email: liu520123a@gmail.com

股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