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器物概述

清粉彩花卉紋碗是清代彩瓷中的經典品類,因採用「粉彩」工藝繪製花卉紋樣而得名。粉彩又稱「軟彩」,始於康熙晚期,興盛於雍正、乾隆時期,以色彩柔和、層次豐富著稱,是清代宮廷與民間均盛行的瓷器品種。此類碗兼具實用性(飲茶、盛食)與裝飾性(陳設賞玩),花卉紋樣多寓意吉祥,體現了清代審美中「花開富貴」「歲歲平安」的文化內涵。

基本特徵

  • 器型:常見「撇口碗」「敞口碗」「墩式碗」三類,以撇口碗最為經典 —— 口部微撇,弧腹深敞,圈足矮小(官窯多為「泥鳅背」足),整體線條圓潤飽滿。直徑多在 10-15cm 之間,適合日常使用;大型碗(直徑 20cm 以上)較為罕見,多作陳設。
  • 紋飾題材:花卉紋樣豐富,依時期風格各異:
    • 雍正時期:偏好「一器一花」,如牡丹(富貴)、蓮花(潔淨)、菊花(延年),繪畫細膩,設色淡雅,留白充裕,頗具文人畫韻味。
    • 乾隆時期:流行「百花圖」「纏枝花卉」,紋樣繁密飽滿,色彩絢麗,常搭配蝴蝶、鳥雀,富於生活氣息。
    • 晚清(嘉慶至光緒):紋樣趨於程式化,常見折枝花卉、過牆梅(花枝穿過碗口沿),風格簡潔實用。
  • 胎釉特點:官窯胎質潔白細密,釉面瑩潤如玉(俗稱「糯米胎」);民窯胎質略粗,釉色白中泛青。粉彩顏料覆蓋於「玻璃白」(含砷的白色顏料)之上,呈色柔和,有粉質感,不同於五彩的濃艷強烈。

二、工藝特徵

粉彩花卉紋碗的工藝是清代釉上彩技術的巔峰體現,工序複雜,講究「繪畫精細、色彩層次」:

  1. 胎體成型與素燒
    • 官窯:選用景德鎮高嶺土與瓷石混合的「二元配方法」,胎料經多次淘洗,拉坯成型後修胎極為精細,碗壁均勻(約 2-3mm),圈足平整。入窯經 1300℃高溫素燒,形成堅硬的素胎。
    • 民窯:胎料淘洗較簡單,成型後修胎略粗糙,素燒溫度稍低,胎質相對疏鬆。
  2. 粉彩繪製核心工序
    • 施玻璃白:在素胎表面先施一層透明釉,燒成後,用「玻璃白」(含氧化砷的白色料)在花卉紋樣區域打底,作為色彩暈染的基礎,使顏色呈現柔和的立體感(不同於五彩直接施色)。
    • 勾線與填色:用細線勾勒花卉輪廓(多為紅、黑線),再依據花瓣層次填塗顏料 —— 花瓣根部色深、邊緣色淺,如牡丹用粉紅、棗紅暈染,葉片用深綠、淺綠過渡,色彩層次達 3-5 種。
    • 洗染與點綴:以筆尖蘸清水輕掃顏料邊緣,使顏色自然暈開(類似中國畫「暈染」);部分精品在花蕊、花莖處描金,或點綴螢光料(如「胭脂紅」),增強華麗感。
  1. 二次燒制:繪製完成後,入窯進行低溫燒制(約 700-800℃),使顏料與釉面融合。因溫度低於素燒,需嚴格控制窯溫變化,避免顏色暈散或燒焦,故官窯精品率不足五成。

三、歷屆拍賣會成交記錄

清代粉彩花卉紋碗因時期、工藝、品相差異,市場價格跨度極大,官窯精品與民窯實用器價差可達數十倍,以下為典型案例:
1. 官窯精品(雍正、乾隆時期)

成交價:2021 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以1573 萬港元成交。

清雍正 粉彩牡丹紋撇口碗(一對)

尺寸:直徑 14.2cm×2

特徵:碗心繪牡丹一朵,外壁繪四朵折枝牡丹,設色淡雅(粉紅、黃、白相間),釉面瑩潤,底足青花書「大清雍正年製」六字楷書款,成對保存完好。

  • 清乾隆 粉彩百花不露地撇口碗
    • 尺寸:直徑 15.8cm
    • 特徵:碗身布滿各式花卉(牡丹、芍藥、月季等),無一處留白(俗稱「百花圖」),色彩絢麗,底署「乾隆年製」篆書款。
    • 成交價:2023 年多禄溙春拍,以920 萬元人民幣成交。

聯繫人:澳门多禄溙MI-刘
Tel/Whats app:+852 84835304
LINE: duo520124
email: liu520123a@gmail.com

股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