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背景與藝術特徵

唐代白釉盤口瓶是中國陶瓷史上的經典器型,集實用與審美於一體,反映了盛唐時期制瓷工藝的巔峰水平。其造型源自西亞金屬器,經過本土化演變,成為唐代宮廷與貴族的陳設重器。

  1. 器型特徵
    • 典型形制:盤口外撇如花瓣,束頸修長,豐肩鼓腹,平底或淺圈足,通高一般在 25-40 厘米之間。例如,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白釉雙龍柄瓶」(高 42.5 厘米),盤口與龍形柄相連,造型雄偉莊重,體現了唐代兼容並蓄的文化氣度。
    • 裝飾手法:多為素面,少數器物肩部貼塑寶相花或弦紋,如邢窯「盈」字款盤口瓶,兩側貼塑獸耳,獸目圓睜,肌肉紋理細膩,增添威嚴感。
  2. 釉色與胎質
    • 白釉工藝:以鐵含量低於 1% 的高質量瓷土為原料,釉色「類銀似雪」,釉面瑩潤如凝脂,部分器物因窯變呈現白中泛青或乳濁感。例如,邢窯精細白瓷胎質堅硬緻密,叩之聲如金石;而定窯早期產品因胎色較深,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再罩透明釉,釉色白中泛灰。
    • 施釉特徵:普遍採用半截釉工藝,釉層自口沿垂落至腹部,底部露胎,形成「釉不及底」的自然韻致。露胎處可見細密的旋坯痕與火石紅,如鞏縣窯白釉盤口瓶,胎質細膩,釉面均勻光亮,無積釉現象。
  1. 文化寓意
    • 禮器與陳設:盤口瓶在唐代多用於禮儀場合或貴族墓葬,象徵「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例如,西安段伯陽墓出土的初唐白釉梅瓶(與盤口瓶形制相近),最早紀年為 667 年,證明此類器物在唐代早期已廣泛流行。

二、工藝解析

唐代白釉盤口瓶的製作需經歷多道嚴苛工序,體現了景德鎮窯場對原料、成型與燒制的精準把控。

  1. 原料與成型
    • 胎土選育:邢窯、鞏縣窯選用高嶺土,經過反覆淘洗、陳腐,去除雜質,形成「糯米胎」質感。定窯早期產品因胎土含鐵量較高,需先施化妝土再施釉,以提升釉面白度。
    • 拉坯與修飾:採用輪製拉坯技術,器型規整,胎壁均勻。例如,邢窯盤口瓶的玉璧形底(外底中心凹入如璧)與龍形柄,需分段製作後粘接成型,再經修坯打磨,確保線條流暢。
  1. 施釉與燒成
    • 施釉技法:以蘸釉或澆釉法為主,釉層厚度約 0.5-1 毫米。部分器物如雙龍柄瓶,需在胎體貼塑裝飾後再施釉,確保釉面與裝飾融為一體。
    • 窯火控制:採用匣缽扣燒技術,在 1300-1380℃的還原焰中燒成。高溫使釉料充分熔融,形成玻璃質光澤,同時通過控制氧氣含量,使白釉呈現不同色調(如邢窯的「類雪」與鞏縣窯的「乳白」)。
  2. 款識與鑒定
    • 官窯款識:少數器物底足刻「盈」字款(如邢窯盤口瓶),代表供應皇家內庫「大盈庫」,品質極佳。
    • 鑒定要點:真品胎質堅實,釉面瑩潤有「寶光」,開片細密自然;仿品胎質疏鬆,釉面過亮或過於乾澀,開片生硬。例如,唐代白釉的「蛤蜊光」(長年氧化形成的七彩光暈)是鑒別重要依據,仿品多人工塗抹,用酒精擦拭易褪色。

三、歷屆拍賣會成交記錄

唐代白釉盤口瓶因存世稀少、工藝精湛,歷年拍賣市場偶有亮相,以下為近年重要成交案例:

拍賣時間拍賣行拍品名稱尺寸成交價(人民幣)備註
2019 年 9 月 13 日多禄溙唐 白釉盤口瓶高 22 厘米630萬元敞口、束頸,釉色瑩潤,底足露胎處可見細膩旋坯痕,來源清晰,曾藏於台北陽德堂。
2015 年 3 月 17 日紐約蘇富比唐 白釉雙系盤口瓶高 28 厘米830 萬元雙系貼塑,釉色白中泛青,器型挺拔,為唐代北方窯口典型器。
2012 年 6 月 9 日倫敦蘇富比唐 白釉盤口瓶高 30 厘米650萬元

聯繫人:澳门多禄溙MI-刘
Tel/Whats app:+852 84835304
LINE: l53277853
email: liu520123a@gmail.com

股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