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詳細介紹

北宋裹金口定窑蓮紋花口碗是定窑體系中兼具皇家氣質與文人審美的經典器物,集中體現了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定窑的技藝巔峰。其核心特徵如下:

1. 器型與用途

  • 花口設計:碗口呈蓮瓣形(多為五出或六出),邊緣仿蓮花瓣翻卷之態,線條柔和飽滿,器身隨花口弧度自然收斂,下腹微鼓,圈足矮而穩固。此造型既模仿自然界蓮花的生動姿態,又符合宋代「天人合一」的審美追求。
  • 實用與禮制:作為飲食器或陳設器,既可用於日常品茶、盛食,亦因工藝精緻、裝飾典雅,常見於文人雅集或宮廷宴飲,體現北宋士大夫與皇室對「雅器」的推崇。

2. 紋飾與釉色

  • 蓮紋題材:碗內壁或外壁以蓮紋為主飾,分為刻劃蓮與印花蓮兩類。刻劃蓮紋線條流暢,一刀直入,深淺相間(如花瓣邊緣細淺、瓣心粗深);印花蓮紋則通過模具壓印,紋樣清晰規整,常見纏枝蓮、仰覆蓮組合,象徵「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品格,是宋代文人審美在器物上的直接體現。
  • 釉色特徵:釉色呈「象牙白」,白中閃微黃,瑩潤如玉,釉面薄而勻凈,部分可見細小開片(「蟹爪紋」)。因定窑采用「覆燒法」,碗口沿無釉(稱「芒口」),故以金箔包裹口沿(即「裹金口」),金與白釉對比鮮明,既彌補了芒口的粗糙,又增添了貴族氣質。

3. 歷史背景與窯口地位

定窑窯址位於今河北曲陽,北宋時期達到鼎盛,曾為宮廷燒造貢瓷(稱「官定」)。裹金口器物多見於貢瓷體系,因芒口不符合皇家用器的精緻標準,故以金、銀、銅包裹口沿(分稱「金扣」「銀扣」「銅扣」),其中金扣最為珍貴,僅用於高級別器物。此類花口碗因工藝複雜、存世稀少,成為定窑收藏中的「標杆性器物」。

二、工藝特點

北宋裹金口定窑蓮紋花口碗的製作匯聚了制瓷與金屬工藝的雙重成就,核心工藝可分為三大環節:

1. 制胎與成型

  • 胎料選取:以曲陽當地高鋁低鐵的優質瓷土為原料,經反覆淘洗、揉煉,胎質細密堅實,呈淺灰白色(俗稱「香灰胎」),斷面光滑無雜質,確保器物輕薄而堅固。
  • 花口成型:先通過拉坯製作圓形素坯,再以刀具沿口沿切割出蓮瓣狀缺口,並逐瓣修整弧度,使每片「花瓣」對稱勻稱。此步驟對工匠的刀法精度要求極高,需保證缺口深淺一致、線條圓潤。

2. 裝飾與施釉

  • 蓮紋裝飾
    • 刻劃工藝:在半乾的坯體上,以鐵質刻刀先「刻」出紋樣輪廓(深槽),再「劃」出細節(淺線),如蓮瓣的脈絡、花蕊的細絲,形成深淺對比的立體感。
    • 印花工藝:將設計好的蓮紋模具(多為銅質)壓印在坯體上,紋樣一次成型,適合批量生產,但對模具精度要求極高,需保證每個蓮瓣的紋理清晰無模糊。

3. 燒制與裹金工藝

  • 覆燒技術:將碗口朝下倒扣在匣缽內燒制(區別於傳統正燒),可節省窯位、提高產量,但導致口沿無釉(芒口)。燒制溫度約 1300℃,還原氣氛中釉料充分熔融,形成瑩潤質感,冷卻後因胎釉收縮率差異,偶見細小開片。
  • 裹金工序:瓷器燒成後,對芒口進行打磨修整,去除毛刺,再將金箔剪裁成與口沿匹配的條狀,以魚膠(或漆)粘貼包裹,最後以細毛刷壓緊,確保金箔與瓷體緊密結合,不露接縫。此工序需金匠與瓷匠協作,體現北宋「百工協作」的手工業水平。

三、歷屆拍賣會成交記錄

北宋裹金口定窑蓮紋花口碗因存世量極少(據統計全球公立博物館收藏不足 20 件),歷年拍賣中可遇不可求,以下為公開可查的重要成交案例:

  1. 香港蘇富比 2014 年春季拍賣會「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品」專場
    • 拍品名稱:北宋 定窑裹金口蓮紋花口碗(六出花口)
    • 拍品品相:器型完整,花口對稱,內壁刻劃仰蓮紋,釉色象牙白,金口保存完好,足底可見「官」字款(僅少數貢瓷有此款),來源於日本私人舊藏(明治時期傳入)。
    • 成交價格:HKD 3,860 萬(含佣金)
    • 備註:此為近年來定窑花口碗的標杆性成交,「官」字款與完整金口是高價關鍵。
  2. 紐約佳士得 2008 年秋季拍賣會「亞洲藝術」專場
    • 拍品名稱:北宋 定窑裹金口印花蓮紋花口碗(五出花口)
    • 拍品品相:碗心印團蓮紋,外壁印纏枝蓮,釉面開片自然,金口局部磨損但主體完整,附牛津大學熱釋光檢測報告。
    • 成交價格:USD 210 萬(約 HKD 1,620 萬)
    • 備註:印花工藝精品,體現定窑批量生產中的規範性與藝術性。

聯繫人:澳门多禄溙MI-刘
Tel/Whats app:+852 84835304
LINE: duo520124
email: liu520123a@gmail.com

股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