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詳細介紹
唐三彩騎馬胡人俑是唐代三彩陶器中最具文化代表性的器物之一,以絢麗的釉色、生動的造型,記錄了盛唐時期中外文化交融的盛景,是絲綢之路繁榮的直接見證。其核心特徵如下:
1. 歷史背景與文化意涵
唐代是中國古代對外開放的巔峰時期,絲綢之路連接亞歐,大量西域胡人(泛指中亞、西亞及歐洲各族群)通過經商、從藝、任職等方式進入中原,成為長安、洛陽等大都市的常見群體。胡人俑正是這一歷史現象的物質體現 —— 三彩騎馬胡人俑多表現胡人騎馬出行的場景,或為商旅隊伍中的領隊,或為隨從,或為表演雜技的藝人,生動再現了胡人在唐代社會的活躍身影。
此類俑最初用於墓葬,是唐代厚葬風氣的產物。唐人相信「事死如事生」,以俑類模擬生前生活場景,而胡人俑的出現,既顯示墓主人的社會地位(能驅使胡人為其服務),也折射出唐代社會對異域文化的包容與欣賞。

2. 造型與裝飾特徵
- 胡人形象:面部特征鮮明 —— 深目高鼻、鬢髮捲曲(或戴尖頂帽、幞頭),鬍鬚濃密(多為絡腮胡或八字胡),表情生動(或帶微笑,或顯肅穆,或呈張望狀)。服飾多為胡服:窄袖長袍、腰束帶,部分衣襟左衽(區別於漢族右衽),腳蹬靴鞋,細節還原西域風俗。
- 馬匹造型:駿馬多為健壯體型,頭小頸長,四肢矯健,或站立,或緩行,或抬蹄欲動,充滿動感。馬具裝飾講究,常見鞍鞯(鞍上鋪墊錦緞紋樣)、障泥(馬腹兩側的裝飾布,多繡花或寶相花紋)、轡頭(帶鈴鐸或珠飾),部分高級俑的馬匹還飾有鎏金飾件(雖三彩中多為釉色模擬)。
- 釉色特徵:以黃、綠、白三色為基礎,間雜褐、藍、紫等色,釉料經高溫流動形成交融暈染的效果(俗稱「流釉」),如綠釉與黃釉交融處呈現淺褐,白釉與藍釉疊加處顯現冰裂狀,絢麗而不豔俗。釉面多帶細小開片,是唐代三彩的典型特徵。

二、工藝特點
唐三彩騎馬胡人俑的製作是唐代陶塑與釉料技術的完美結合,工藝流程複雜精細,主要包括以下環節:
1. 制胎工藝
- 原料選擇:採用洛陽、西安當地產的「坩子土」(一種高鋁低鐵的白色黏土),經過淘洗、沉澱、揉煉,去除雜質,使胎質細密堅實(斷面呈白色或淺灰色,無明顯顆粒感)。
- 成型方法:以模塑為主,手塑為輔。胡人與馬匹分別用陶模翻製(多為雙合模),模具上預刻面部輪廓、衣紋、馬鬃等細節;成型後將胡人軀體與馬匹拼接(接縫處用細泥粘連,並以手捏壓修整,確保結合緊密);最後手工雕刻細節,如胡人面部的五官、鬍鬚,馬匹的鬃毛、蹄甲,衣物的皺褶等,使造型更立體生動。
2. 釉料配製與施釉
- 釉料成分:屬低溫鉛釉,以鉛的氧化物為助熔劑(降低釉料熔融溫度),加入不同金屬氧化物作為著色劑:鐵元素呈現黃、褐、紅色;銅元素呈現綠、藍色;鈷元素(少見,多來自西域)呈現深藍色。釉料需經過細磨,確保顆粒均勻,便於施塗與流動。

3. 二次燒制工藝
- 素燒:先將素坯(未施釉的陶胎)放入窯中,在 1000-1100℃高溫下燒制,使胎體緻密硬化,便於後續施釉與搬運(避免損壞)。素燒後的胎體吸水性強,能更好地吸附釉料。
- 釉燒:素燒冷卻後施釉,再放入窯中進行第二次燒制,溫度控制在 800-900℃(低於素燒溫度,避免胎體過度收縮)。釉燒過程中,鉛釉熔融流動,不同顏色的釉料相互滲透,形成絢麗的斑駁效果;冷卻後,釉面因胎釉收縮率差異產生細小開片,成為唐代三彩的獨特標識。
三、歷屆拍賣會成交記錄
唐三彩騎馬胡人俑因存世量有限(多數藏於公立博物館,市場流通品以墓葬出土後流散者為主),且體現盛唐文化交融的獨特價值,歷年來是國際拍賣市場的焦點。以下為部分重要成交案例:
- 澳门多禄溙 2019 年「亞洲藝術」專場
- 拍品名稱:唐 三彩騎馬胡人樂俑(胡人持樂器,馬披障泥)
- 拍品品相:高 38 厘米,胡人與馬匹完整無缺,釉色保留完好(綠釉馬身、黃釉胡人袍服),局部流釉自然,底部可見唐代典型「火石紅」胎痕,來源於法國私人舊藏(1960 年代入藏)。
- 成交價格:EUR 120 萬(約 HKD 1,020 萬)
- 備註:樂俑題材較為稀有,胡人手持的「箜篌」(西域樂器)細節清晰,是絲路文化交流的直接證物。
- 香港蘇富比 2017 年「重要中國藝術品」專場
- 拍品名稱:唐 三彩騎馬胡人商旅俑(胡人戴尖頂帽,馬馱行囊)
- 拍品品相:高 42 厘米,胡人面部表情張揚(似在吆喝),馬匹鞍上馱有模擬貨物的囊袋,釉色以黃、綠、白為主,馬尾與胡人鬍鬚有輕微損傷(已修復),附英國古董商 Eskenazi 舊藏標記。
- 成交價格:HKD 1,580 萬(含佣金)
- 備註:商旅題材是胡人俑中最具代表性的類型,此件造型生動,還原了絲路商隊的場景,來源清晰是高價關鍵。
聯繫人:澳门多禄溙MI-刘
Tel/Whats app:+852 84835304
LINE: duo520124
email: liu520123a@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