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墨地綠釉龍紋盤,是康熙年間彩瓷工藝中兼具技術難度與藝術特色的經典品類,以「墨彩為地、綠釉繪龍」的獨特裝飾風格,融合深沉與鮮麗的色彩對比,既體現皇家審美的威嚴氣質,又展現清代早期制瓷工藝的創新水准。以下從詳細介紹與歷屆拍賣成交紀錄兩方面展開說明:
(一)基本特徵與燒制工藝
核心形制
典型康熙墨地綠釉龍紋盤多為「敞口、弧壁、淺腹、圈足」的標準盤式,尺寸多在直徑 20-25 厘米之間,器型規整端莊,修胎工整,圈足打磨光滑,足底常落「大清康熙年製」六字雙行楷書款(官窯器物),字體端正,筆畫勻稱,為辨識年代與等級的重要依據。

- 複雜燒制工序
此類器物採用「二次入窯」的複雜工藝,對溫度、釉料配比把控要求極高,具體流程如下:
- 第一步:高溫燒制素胎。選用優質瓷土製成盤形坯體,經高溫(約 1200-1300℃)燒成堅硬素胎,確保胎體穩定不易變形;
- 第二步:繪製墨彩地與紋飾輪廓。以雲南產「珠明料」(一種高品質青花料,色濃黑亮)繪製盤身地色與龍紋、雲紋等圖案的輪廓,並填滿墨彩作為基底;
- 第三步:罩綠釉與低溫二次燒制。在墨彩圖案與地色上均勻罩一層水綠色釉料,而後入窯以低溫(約 700-800℃)二次燒制,使綠釉與墨彩緊密融合,最終形成「墨地如漆、綠彩鮮活」的效果。

(二)工藝傳承與時代創新
墨地綠彩工藝並非康熙朝首創,其淵源可追溯至宋金時期的磁州窯黑地綠彩瓷,但當時工藝較為粗簡,多見於民間日用瓷;元明兩朝此工藝逐漸式微,傳世器物稀少。至康熙年間,景德鎮窯廠在繼承傳統技術的基礎上,對釉料配方與燒制溫度進行了大幅改良:
- 釉料方面,選用純淨度更高的「珠明料」製作墨彩,確保地色乌黑濃亮、無雜質;綠釉則採用「水綠釉」(含銅的低溫釉料),色調清新明快,不同於明代綠釉的沉悶;

二、歷屆拍賣會成交紀錄
清康熙墨地綠釉龍紋盤的成交價格受工藝等級(官窯 / 民窯)、品相完整度(是否有損傷、修補、脫釉)、流傳來源等因素影響,差異較為明顯。以下為公開可查的重要成交紀錄:
| 清康熙 墨地綠彩龍紋盤 | 多禄溙拍卖会 | 2024 年秋季拍賣 | 直徑 21cm | —— | 成交,1,265,000 元 |
| 清康熙 墨地綠彩龍紋盤 | 則爾創(北京)拍賣有限公司 | 2025 年春季拍賣 | —— | 50,000 | 流拍 |
| 清康熙 墨地綠釉龍紋盤 | 東京麒麟秋季週年拍賣(第十七回) | 2025 年 | 直徑 21.7cm,高 4.7cm | —— | 成交,落槌價未公開(需登錄查閱) |
聯繫人:澳门多禄溙MI-刘
Tel/Whats app:+852 84835304
LINE: duo520124
email: liu520123a@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