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與器型特徵
本品為清康熙朝(1662-1722 年) 景德鎮禦窯廠燒造的文房重器,因形似唐代詩人李白的酒壇而得名,實為水盂,专供宮廷賞玩。康熙皇帝對單色釉瓷器情有獨鍾,豇豆紅釉作為其創燒的名貴品種,體現了宮廷審美中「雅俗共賞」的極致追求。
器型特點:
- 小口微撇:口沿圓潤,線條流暢,便於持握與注水。
- 短頸溜肩:頸部短而含蓄,肩部自然過渡至半球形腹,造型敦實飽滿。
- 平底內凹:底部施透明釉,中央以青花書「大清康熙年製」六字三行楷書款,字體挺拔秀麗,為康熙官窯典型款識。
- 暗刻紋飾:腹部淺刻三組團螭紋,線條細膩流暢,寓意「教子升天」,與豇豆紅釉的自然斑駁相得益彰,形成「釉隱紋現」的獨特藝術效果。
- 尺寸規格:高約 8.7 厘米,口徑 3.5 厘米,底徑 12.6 厘米,與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同類器尺寸相近。

- 豇豆紅釉工藝豇豆紅釉屬高溫銅紅釉,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經 1250-1280℃還原焰燒成。其燒製需先在生坯上施白釉,再用竹管吹釉法將銅紅釉料分次噴於器表,最後覆蓋透明釉,形成「釉中藏釉」的特殊結構。由於銅離子對窯溫、氣氛極為敏感,燒製成功率极低,釉色往往呈現自然斑駁的窯變效果,造就「滿身苔點泛於桃花春浪間」的詩意美感。
- 釉色分級與文化內涵豇豆紅釉色變化豐富,按品質可分為:
- 上品:通體一色,稱「大紅袍」或「正紅」,釉色明快鮮艷,潔淨無瑕,如北京永樂 2010 年拍出的「大紅袍」釉太白尊以 1.512 億元創紀錄。
- 中品:釉色如豇豆皮,夾雜深淺斑點與綠苔,稱「美人醉」或「娃娃臉」,如紐約佳士得 2025 年拍出的團龍紋太白尊(成交價 402 萬元)。
- 下品:色調晦暗渾濁,稱「榆樹皮」「驢肝馬肺」,因釉色不佳而價值較低。綠色苔點本為燒製缺陷,卻被文人賦予「缺陷美」的審美意趣,成為康熙豇豆紅的標誌性特徵。

- 與其他紅釉的區別
- 郎窯紅:釉色如牛血初凝,玻璃質感強,有「脱口垂足」現象(口沿露白胎,足底積釉呈黑色),器型多為大件。
- 霽紅:釉色深沉凝厚,無斑點,多用於祭祀禮器,器型以梅瓶、僧帽壺為主。豇豆紅則以小巧文房器見長,釉色柔和多變,兼具文人雅趣與宮廷貴氣。
三、市場價值與拍賣記錄
豇豆紅釉太白尊因燒製難度大、傳世稀少,長期占據中國單色釉瓷器拍賣市場的重要地位。以下為近年代表性成交案例:
- 早期成交記錄
- 2005 年香港佳士得:直徑 12.6 厘米的清康熙豇豆紅釉太白尊以 114.48 萬港元成交(約合人民幣 106 萬元),開啟市場對該品類的關注。
- 2014 年北京永樂:「大紅袍」釉太白尊以 1.512 億元人民幣成交,創該品類世界紀錄,印證頂級品的稀缺性。
- 近年市場表現
- 2024 年西泠印社:清康熙豇豆紅釉太白尊(估價 40 萬 – 50 萬元)以 71.3 萬元人民幣成交,釉色勻淨,紋飾清晰。
- 2025 年紐約佳士得:直徑 12.5 厘米的團龍紋太白尊以 55.44 萬美元(約 402 萬元人民幣)成交,器型規整,來源清晰(美國貝萊爾收藏)。
- 2025 年多禄溙拍卖行:暗刻團螭紋太白尊(高 8.8 厘米)以 200 萬元人民幣成交,釉色嬌豔,保存完好。
澳門多祿溙國際拍賣行從18世紀以來,不僅是中歐和德語區最大的拍賣行,更是亞洲區域拍賣行業的領導之一。多祿溙國際拍賣公司,在藝術的領域中散發著獨特的光芒,從早期的艱難探索,到逐漸在拍賣市場展露頭角,每一步都凝聚著團隊的心血與智慧,多年來,不斷的挖掘和推廣各類藝術瑰寶,連接起全球藏家與藝術家,成為文化交流與傳承的重要橋樑。
如閣下有藏品上拍或意向拍品想購買,請與我聯絡。
公開徵集藏品門類為:
名人字畫、精品陶瓷
古董珍玩、郵品錢蔽
古籍文獻、雜項玉器
更多資訊請與我聯繫:
諮詢電話 +852 84835304
Tel/Whats app:+852 84835304
email: liu520123a@gmail.com
WeChat l53277853
地址;澳門宋玉生廣場180號東南亞商業中心10樓O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