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器物特征与文化内涵

器型规制

此盏台为明代龙泉窑经典茶具,高约 8-12 厘米,由托盘与盏座两部分组成。托盘敞口折沿,曲腹小圈足,足根露胎呈灰白色,胎质洁白细密。盏座居中凸起,呈圆形盏口,与台沿齐高,内置三个圆孔贯通底部,形成中空结构,既便于置放茶盏,又兼具透气散热功能。整体造型规整精巧,线条流畅,气格高雅,体现了明代文人茶席的精致审美。

1. 名称与功能

  • 「青磁」释义:指龙泉窑特有的青釉瓷器,釉色以青绿为主,泛灰或泛黄,因含铁量较高在还原焰中呈现独特的玉质感。
  • 盏台用途:托盘中央凸起圆形托圈,用于固定茶盏,防止烫手并提升陈设美感。此类组合在明代茶席中常用于品茗或祭祀仪式,体现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

2. 器型特征

  • 茶盏:多为敞口、弧腹、小圈足,高度约 6-8 厘米,口径 10-12 厘米。盏内壁常见刻划花卉纹或素面,外壁施满釉,足端露胎呈火石红色。
  • 盏台:敞口折沿,曲腹平底,中央凸起柱状托圈,高度与茶盏齐平。托盘直径约 15-20 厘米,外壁常饰莲瓣纹或缠枝花卉纹,圈足露胎。

 历史背景

明代龙泉窑虽逐渐衰落,但早期(洪武至宣德)仍为宫廷烧制贡瓷,工艺达到较高水准。龙泉窑盏台作为重要外销商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至日本、东南亚及中东地区,在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均有收藏。

二、工艺特征

1. 胎釉工艺

  • 胎质:采用龙泉本地瓷土,胎体厚重,质地较粗,呈灰白色或浅褐色。官器胎质细腻,民窑则较为疏松。部分器物内壁可见手工拉坯痕迹,外壁修坯规整。
  • 釉色:以青绿色为主,釉层薄而透亮,玻化程度较高,缺乏南宋梅子青釉的玉质感。常见釉色有豆青、灰青、黄绿等,局部因窑变呈现深色斑点。口沿处釉层较薄,露出紫褐色胎体,形成「紫口」特征。
  • 烧制:使用龙窑高温烧制(约 1250℃),采用垫饼支烧,圈足底部留有涩圈。部分官器采用裹足支烧,外底中心施釉。

装饰技法

  • 刻划花:官器以刻花为主,刀法娴熟,线条流畅,常见缠枝牡丹、折枝花卉、莲瓣纹等图案。如北京保利拍卖的明龙泉窑青釉盏台,外壁刻十二瓣莲瓣纹,内壁划折枝花卉,纹饰与釉色融为一体。
  • 模印:民窑多采用模印工艺,纹饰较为简略,常见菊瓣纹、回纹等。部分器物内壁模印「金玉满堂」等吉祥文字。

3. 鉴别要点

  • 胎质对比:明代胎体较厚,质地粗糙;清代胎体轻薄,釉色偏黄。现代仿品多用机械练泥,胎质过于细腻。
  • 釉色观察:真品釉面温润,有自然开片;仿品釉色生硬,开片过于均匀。

历史演变与市场价值

1. 历史演变

  • 宋元起源:盏台组合始于唐代,宋代因斗茶风气盛行而普及。龙泉窑宋代盏台以粉青釉为主,胎薄釉厚,造型精巧。
  • 明代发展:明初盏台延续元代风格,胎体厚重,釉色泛黄。中期后因青花瓷兴起和海禁政策,龙泉窑逐渐衰落,盏台工艺简化,纹饰草率。

2. 拍卖记录

  • 明龙泉窑青釉盏台:2024 年多禄溙秋拍成交价 160 万元,敞口折沿,外壁刻莲瓣纹,釉色青绿泛黄,为典型明代民窑器物。
  • 明早期龙泉官窑青釉刻花盏台:估价约 80-120 万元,胎质细腻,釉色莹润,外壁刻缠枝牡丹纹,此类官器存世稀少,多见于博物馆珍藏。

澳門多祿溙國際拍賣行從18世紀以來,不僅是中歐和德語區最大的拍賣行,更是亞洲區域拍賣行業的領導之一。多祿溙國際拍賣公司,在藝術的領域中散發著獨特的光芒,從早期的艱難探索,到逐漸在拍賣市場展露頭角,每一步都凝聚著團隊的心血與智慧,多年來,不斷的挖掘和推廣各類藝術瑰寶,連接起全球藏家與藝術家,成為文化交流與傳承的重要橋樑。
如閣下有藏品上拍或意向拍品想購買,請與我聯絡。
公開徵集藏品門類為:
名人字畫、精品陶瓷
古董珍玩、郵品錢蔽
古籍文獻、雜項玉器
更多資訊請與我聯繫:
諮詢電話 +852 84835304
Tel/Whats app:+852 84835304
email: liu520123a@gmail.com
WeChat l53277853

股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