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內涵與器型溯源
銅撒金缽式香爐是清代早期文房與宗教場所的重要器具,其造型源於佛教「缽盂」,象徵清淨與圓滿。缽式爐在明代宣德年間已見雛形,至清代早期發展成熟,多以精銅鑄造,撇口、弧腹、平底或淺圈足,整體線條圓潤渾厚,體現「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此類香爐既可用於禮佛供養,也可置於書房雅玩,焚香時煙氣從敞口瀰漫,營造寧靜氛圍。
撒金工藝為其顯著特徵,將金箔切割成雪花狀或碎金點,通過膠漆粘貼並焙燒於銅胎表面,形成「金霞映雪」的裝飾效果。這種技法始於明萬曆年間,至清代早期達到巔峰,金片分布講究疏密有致,既保留銅胎的赤褐色澤,又展现金屬貴氣,與缽式爐的渾樸風格相得益彰。

工藝特色與藝術表現
- 材質與鑄造:清早期缽式香爐多選用經過十二次精煉的「風磨銅」,銅質緻密沉實,叩之聲如洪鐘。部分高端器物摻入金、銀等貴金屬,提升質感與抗氧化性。例如,西泠印社 2025 年拍出的「宣德款銅雙耳銜環缽式爐」,銅胎經長年烘焙形成棗皮紅色包漿,色澤沉穩莊重。
- 撒金技法:
- 金片處理:工匠將純金箔捶打至 0.03-0.12 毫米厚度,切割成不規則形狀,按「大間小、疏襯密」的法則鋪灑於器表。
- 焙燒工藝:金片通過魚膠與松煙墨調製的粘合劑固定,再經 300-350℃低溫焙燒,使金與銅形成冶金結合,邊緣呈現 0.5-2 微米的互熔帶,確保金片千年不脫落。
- 藝術效果:優質撒金爐的金片分布猶如「深冬厚雪」,與銅胎的自然氧化皮殼交融,形成層次豐富的「雪落紅爐」意境。

- 裝飾與款識:
- 素面為主:缽式爐多以素面示人,少數飾以淺浮雕纏枝蓮紋或獸面紋,線條婉轉流暢,如北京保利 2015 年拍出的「清雍正灑金銅缽式爐」,腹身僅以簡潔弦紋裝飾,凸顯工藝純粹性。
- 款識特徵:底款多為鑄後修刻的「宣德」「大明宣德年制」等篆書方章,結體嚴謹,筆劃深峻。例如,西泠印社 2025 年春拍的「宣德款雙耳銜環缽式爐」,底款「宣德」二字方正端莊,符合清代早期仿宣德爐的典型風格。

拍賣市場表現與典型案例
清早期銅撒金缽式香爐因工藝精湛、存世稀少,屢創拍賣佳績。以下為近年重要成交記錄:
| 拍賣時間 | 拍品名稱 | 尺寸 / 重量 | 成交價 | 拍賣行 | 備註 |
|---|---|---|---|---|---|
| 2025 年 5 月 | 清早期・宣德款銅雙耳銜環缽式爐 | 高 10.5cm;重 2042g | RMB 437,000 | 西泠印社 | 素面灑金,底款鑄後修刻,包漿淳厚,呈棗皮紅色,體現清代早期仿宣德爐的典型風格 |
| 2015 年 6 月 | 清雍正・灑金銅缽式爐(《大清雍正年製》款) | 高 17cm | HKD 2,960,000 | 香港蘇富比 | 器型規整,撒金均勻,底款篆書剛勁,為清代官窯仿宣德爐的經典之作 |
| 2024 年 12 月 | 清早期・雪花灑金三足缽式爐 | 高 15cm;重 1800g | RMB 4,600,000 | 北京匡時 | 採用「雪花灑金法」,金片如冰晶密布,工藝罕見,創近年同類型拍品新高 |
澳門多祿溙國際拍賣行從18世紀以來,不僅是中歐和德語區最大的拍賣行,更是亞洲區域拍賣行業的領導之一。多祿溙國際拍賣公司,在藝術的領域中散發著獨特的光芒,從早期的艱難探索,到逐漸在拍賣市場展露頭角,每一步都凝聚著團隊的心血與智慧,多年來,不斷的挖掘和推廣各類藝術瑰寶,連接起全球藏家與藝術家,成為文化交流與傳承的重要橋樑。
如閣下有藏品上拍或意向拍品想購買,請與我聯絡。
公開徵集藏品門類為:
名人字畫、精品陶瓷
古董珍玩、郵品錢蔽
古籍文獻、雜項玉器
更多資訊請與我聯繫:
諮詢電話 +852 84835304
Tel/Whats app:+852 84835304
email: liu520123a@gmail.com
WeChat l53277853
地址;澳門宋玉生廣場180號東南亞商業中心10樓O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