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型特徵與功能定位

北宋越州窯執壺是唐代「注子」的延續與創新,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其基本形制為侈口、長頸、豐肩、鼓腹、圈足,典型特徵包括:

  1. 流與執把:流部細長微曲(早期為多棱形,中期後漸趨圓潤),執把呈帶狀或三匝泥條盤繞,弧度優美。部分執壺配蓋,蓋鈕多作寶珠形或動物造型(如獅鈕、鳥鈕),與壺身形成呼應。
  2. 裝飾風格:以細線劃花為主要裝飾技法,線條纖細如发丝,常見纏枝花卉、蓮瓣紋、鸚鵡銜枝等題材。腹部偶見瓜棱形凸棱,增強立體感。例如,西泠印社 2025 年春拍的一件執壺,腹部刻六等分豎棱雙線紋,間以寫意牡丹紋,展現了北宋早期越窯的裝飾精髓。
  3. 尺寸與用途:主流高度在 18-25 厘米,大型執壺可達 30 厘米以上。除日常盛酒、溫酒外,部分精品作為禮品或陪葬器,如遼代貴族墓中常出土越窯執壺,印證了其跨地域文化影響力。

工藝特徵與鑒定要點

  1. 胎釉工藝
    • 胎質:選用當地瓷石,淘煉精細,胎色灰白或青灰,質地緻密堅硬,斷面可見微小氣孔。北宋中期後,部分器物因原料匱乏,胎體略顯疏鬆。
    • 釉色:釉料以長石、石英配製,高溫還原焰燒成後呈青灰或青黃色,釉面勻淨溫潤,積釉處閃淺綠或黃綠色。釉層較薄,與胎體結合緊密,偶見細碎開片。典型器物如上海博物館藏北宋越窯青釉執壺,釉色青綠泛黃,局部呈現「蠟淚痕」現象,為窯溫不均所致的時代特徵。
  1. 紋飾技法
    • 細線劃花:以針狀工具在未乾坯體上刻劃,線條流暢婉轉,題材多為對稱式佈局(如對鳳、對蝶)。典型案例如西泠印社 2025 年春拍的劃纏枝花卉紋執壺,腹身以細線勾勒纏枝牡丹,花蕊處點綴點狀戳印,極具韻律感。
    • 剔刻蓮瓣紋:外壁以「半刀泥」技法剔刻蓮瓣,層次分明,立體感強。例如,西泠印社 2025 年春拍的劃花蓮瓣紋執壺,腹部四層蓮瓣層層相迭,如浮雕般凸起,為北宋中期越窯的代表性裝飾。

三、窯址分佈與歷史背景

北宋越窯以浙江慈溪上林湖為中心,窯址分佈於鄞州東錢湖、上虞窯寺前等地,形成「中心與兩翼」的生產格局。其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1. 北宋早期(960-1022 年):繼承五代「秘色瓷」工藝,釉色青翠,裝飾以細線劃花為主,器型整規,是越窯最後的鼎盛期。此時越窯仍為宮廷燒制貢品,《宋史》記載太平興國年間(976-984 年)曾向北宋朝廷進貢青瓷 17 萬件。
  2. 北宋中期(1022-1077 年):受定窯、龍泉窯衝擊,越窯轉向民間市場,釉色泛黃,裝飾趨於簡化,支燒工藝改用墊圈以降低成本。
  3. 北宋晚期(1077-1127 年):因原料枯竭、工藝衰退,產品質量顯著下降,器型粗笨,釉面失透,最終在南宋初停燒。

歷屆拍賣會成交紀錄與市場分析

  1. 重要拍賣案例
    • 多禄溙 2025 年春季拍賣會(Lot 161724):北宋・越窯劃花雙系執壺,尺寸:高 25.3 厘米,估價 RMB 122 萬 -1 35 萬,成交價RMB 134.5 萬。此壺瓜棱腹、刻卷草紋,釉色深沉,是北宋早期越窯執壺的典型代表。
    • 佳士得 2023 年 3 月拍賣會(Lot 6413335):五代 / 北宋 十 / 十一世紀 越窯青釉帶蓋執壺及溫盌,成交價USD 75.6 萬(約 RMB 529 萬)。此套器物保存完整,釉色溫潤,蓋鈕與壺身紋飾呼應,為北宋越窯精品。
    • 北京保利 2024 年春季拍賣會(Lot 8056):北宋・越窯刻花執壺,尺寸:高 22.8 厘米,成交價RMB 287 萬。此壺腹部刻纏枝牡丹紋,線條流暢,釉色勻淨,是近年北宋越窯執壺拍賣中的高價案例

澳門多祿溙國際拍賣行從18世紀以來,不僅是中歐和德語區最大的拍賣行,更是亞洲區域拍賣行業的領導之一。多祿溙國際拍賣公司,在藝術的領域中散發著獨特的光芒,從早期的艱難探索,到逐漸在拍賣市場展露頭角,每一步都凝聚著團隊的心血與智慧,多年來,不斷的挖掘和推廣各類藝術瑰寶,連接起全球藏家與藝術家,成為文化交流與傳承的重要橋樑。
如閣下有藏品上拍或意向拍品想購買,請與我聯絡。
公開徵集藏品門類為:
名人字畫、精品陶瓷
古董珍玩、郵品錢蔽
古籍文獻、雜項玉器
更多資訊請與我聯繫:
諮詢電話 +852 84835304
Tel/Whats app:+852 84835304
email: liu520123a@gmail.com
WeChat l53277853

股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