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背景與藝術特徵

宋代哥窑葵花形盤是中國陶瓷藝術的巔峰之作,位列「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之一,以獨特的「金絲鐵線」開片和「紫口鐵足」聞名。其造型源於唐代金銀器的葵瓣式設計,結合宋代文人審美,體現了「天工與人工」的完美融合。目前已知宋代哥窯傳世品僅約 200 件,葵花形盤更屬稀缺,多藏於北京故宮、台北故宮等頂級博物館。

  1. 器型特徵
    • 典型形制:盤呈六瓣葵花形,敞口微斂,弧腹坦底,矮圈足。例如,北京故宮藏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高 4.1cm,口徑 20.2cm,腹壁凸棱與葵瓣口對應,圈足隨形起伏,體現「一器一型」的匠心。
    • 胎釉特徵:胎體採用紫金土與高嶺土混合,鐵含量高達 3%-5%,燒成後呈紫黑色或深灰色,質地堅硬如鐵。釉層厚達 3mm,呈灰青或粉青色,釉面瑩潤如酥,透過放大鏡可見密集的「聚沫攢珠」氣泡(直徑 0.1-0.3mm)。
    • 開片藝術:釉面因胎釉膨脹係數差異自然開裂,大紋片呈深褐色(鐵線),小紋片呈金黃色(金絲),紋理錯落如網,形成「百圾碎」「魚子紋」等特殊效果。例如,台北故宮藏南宋 – 元哥窯粉青葵瓣口盤,開片密度達每平方厘米 23 條,紋路曲直相間,猶如冰裂天成。
  1. 文化內涵
    • 缺陷之美:哥窯將燒造中的開片缺陷轉化為藝術符號,體現宋代文人「以不全為全」的哲學思想。明代《格古要論》記載:「舊哥窯,色青,濃淡不一,亦有紫口鐵足」,讚譽其「雖不完美,卻勝似完美」的審美境界。
    • 宮廷禮器:部分哥窯葵花盤底部刻有「供御」「玉津園」等款識(如 2008 年香港蘇富比拍出的南宋官窯粉青釉紙槌瓶),表明其曾為宮廷用器,用於茶禮或祭祀場景。

二、工藝解析

哥窯葵花形盤的製作需經歷多道嚴苛工序,體現了宋代制瓷技術的巔峰:

  1. 原料與成型
    • 胎土選配:選用浙江龍泉當地的紫金土(含赤鐵礦)與高嶺土按 3:7 比例混合,經水碓舂碎、淘洗、陳腐三個月以上,形成「糯米胎」質感。例如,龍泉大窯遺址出土的哥窯殘片,胎體顯微鏡下可見均勻分布的石英顆粒,燒成後硬度達莫氏 7 級。
    • 成型工藝:採用輪製拉坯與模印結合技術,葵瓣口與腹壁凸棱需一次成型,誤差不超過 0.2mm。部分盤底採用「五支釘支燒」,支釘直徑僅 0.5mm,燒成後留下芝麻大小的白色痕跡(如 2018 年德國拍品)。
  1. 施釉與燒成
    • 釉料配方:釉石(含矽酸鹽)與草木灰按 7:3 混合,研磨成乳狀釉漿,鐵含量控制在 1.5%-2%。施釉前需對素燒胎體進行「滲鐵處理」,即在胎體表面塗抹鐵漿,增強「紫口鐵足」效果。
    • 窯火控制:採用龍窯還原焰燒制,溫度 1200-1250℃,CO 濃度 1.5%-2%。燒成後需急速冷卻(每秒降溫 5-8℃),促使釉面開片。現代熱震實驗顯示,哥窯開片在釉層中部啟裂,深度可達 50 微米。
  2. 鑒定要點
    • 開片質感:真品開片自然,紋路深淺不一,金絲鐵線相互交織;仿品開片規則機械,顏色浮於表面。例如,2018 年德國拍品的開片可見「冰裂狀」斷茬,而現代仿品多為化學腐蝕形成的「魚鱗紋」。
    • 支釘痕跡:宋代哥窯支釘呈白色圓形,邊緣整齊;明清仿品支釘多為黑色,形狀不規則。例如,北京故宮藏盤的支釘痕直徑 0.5-0.7mm,與龍泉大窯遺址出土標本一致。

三、歷屆拍賣會成交記錄

宋代哥窯葵花形盤因存世稀少、藝術價值高,歷年拍賣市場備受追捧,以下為近年重要成交案例:

拍賣時間拍賣行拍品名稱尺寸成交價(人民幣)備註
2018 年 12 月德國 Lempertz南宋哥窯灰青釉六瓣葵口盤高 3.1cm近 1000 萬元六瓣葵花口,淺弧壁,釉面開「金絲鐵線」,外底五個白色支釘痕,來源清晰(弗雷德里希・奥托・哈塞舊藏)。
2015 年 4 月香港蘇富比南宋哥窯六瓣葵口盤口徑 15.2cm流拍(估價 4000 萬 – 5000 萬港元)原為美國華人古玩商 C.F.Yau 舊藏,1952 年洛杉磯博物館展覽,因開片較淺引發年代爭議。
2019 年 12 月多禄溙南宋六出葵口盤(肯里夫盤)口徑 14cm1580万

聯繫人:澳门多禄溙MI-刘
Tel/Whats app:+852 84835304
LINE: l53277853
email: liu520123a@gmail.com

股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