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包銀口天目盞,乃宋代福建建窯燒制的黑釉茶盞中的稀世珍品,兼具宋代制瓷工藝的巔峰水準與「斗茶」文化的獨特內涵,是中外陶瓷收藏領域公認的瑰寶。
一、詳細介紹
(一)工藝起源與文化背景
名稱由來與產地
「天目盞」最初特指宋代福建建窯(今福建南平建陽區)燒制的黑釉茶盞,因宋代浙江天目山寺院僧人常用此類茶盞品茶,後隨中日文化交流(鎌倉時代,日本禪僧將其攜入日本),「天目」成為日本對中國宋代黑釉陶瓷茶盞的統稱。建窯作為宋代八大名窯之一,以生產黑釉瓷聞名,其燒制的天目盞是當時「斗茶」風尚的核心器物。

二)包銀工藝特點
包銀口是天目盞中高檔品類的標誌性裝飾與保護工藝,其誕生与天目盞的燒制特性密切相關:
- 工藝緣由:天目盞在高溫燒制時,釉水因重力向底部流動,導致口沿處釉層稀薄,易露出深褐色胎體(俗稱「露胎」),既影響美觀,又可能在使用中因磕碰損壞。為解決此問題,工匠會在口沿鑲嵌一圈銀質邊沿,形成「包銀口」。
- 工藝細節:包銀口工藝講究「嚴絲合縫」,銀片需根據盞口弧度精準裁剪、捶打定型,而後緊密包裹盞口,金屬與瓷胎銜接自然,毫無突兀之感。除保護作用外,銀質的銀白色澤與黑釉的深沉色調形成強烈對比,既彌補了口沿露胎的缺陷,又增添了器物的尊貴氣質,體現了「實用與審美兼具」的工藝智慧。

- 胎質特徵
建窯天目盞以「鐵胎」聞名,包銀口天目盞的胎質同樣具有此特點:
- 胎土選用當地富含鐵質的黏土,燒制後胎色呈深褐色或紫黑色,質地堅致厚重,密度高;
- 「鐵胎」不僅能抵御高溫窑變,確保釉色與紋理的穩定呈現,還能在使用中緩慢散熱,延長茶湯保溫時間,是宋代制瓷工匠對原料特性的精妙運用。

四)釉色與紋理特征
天目盞的釉色與紋理是其藝術價值的核心,包銀口天目盞涵蓋了建窯黑釉瓷的經典品類,每一種都因窑變形成獨一無二的紋理:
- 兔毫盏:釉面佈滿細長的銀白色或金黃色紋理,狀如兔毛,順著釉水流動方向延伸,條理清晰,富有動感,是天目盞中最常見的品類。
- 油滴盏:釉面分佈著圓形或橢圓形的銀白色、銀灰色斑點,如油滴浮於水面,斑點邊緣暈染自然,色澤瑩潤,因燒制難度極高而更為珍貴。
- 曜变盏:釉面在光線下會呈現出藍、紫、綠等七彩暈光,如星空般絢麗神秘,是天目盞中的極品,目前全球僅存數件(多藏於日本博物館),極為罕見。
二、歷屆拍賣會成交紀錄
宋包銀口天目盞因存世量稀少(宋代建窯燒制高峰期僅數十年,且完整傳世品多流散於海外),每次出現於拍賣市場均引發激烈競爭,成交價格受釉色品級、保存狀態、流傳來歷等因素影響,差異較大。以下為已知的重要成交紀錄:
| 南宋 建窯油滴盞(包老銅口) | 香港佳士得 | 2016 年春拍 | 油滴釉,包銅口,「琵金頓」舊藏 | —— | 584 萬港元 |
| 南宋 建窯兔毫束口盞(包鑲金屬扣) | 北京保利 | 2025 年拍賣會 | 兔毫釉,口沿包鑲金屬扣(銀質或銅質未詳) | 80 萬 – 120 萬元人民幣 | 132.25 萬元人民幣 |
聯繫人:澳门多禄溙MI-刘
Tel/Whats app:+852 84835304
LINE: duo520124
email: liu520123a@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