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概述
唐 三彩绿釉模印花卉钵是唐代低温铅釉陶中的代表性器物,融合了模印工艺与绿釉装饰,兼具实用功能与艺术价值。以下从器型、纹饰、用途及历史背景展开分析:
1. 器型特征
- 形制:钵体多为敛口、鼓腹、圜底,造型饱满圆润,体现唐代器物 “以胖为美” 的审美倾向。常见尺寸高约 10-15 厘米,口径 12-18 厘米,可盈握于掌中或作为案头陈设青州市人民政府。
- 工艺细节:
- 模印技法:器身外壁以模具压制出花卉纹样(如宝相花、莲花),线条清晰,立体感强。部分钵体口沿或腹部饰以弦纹或联珠纹,增强层次感。
- 釉面特征:通体施绿釉,釉色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呈现深浅不一的翠绿、草绿或橄榄绿色调。釉层较薄,流淌自然,形成 “垂釉” 现象,近底部露胎处可见胎体本色。
2. 纹饰寓意
- 模印花卉:宝相花象征吉祥富贵,莲花寓意清净高洁,均为唐代佛教艺术与世俗文化融合的典型题材。花卉纹常以六瓣或八瓣对称布局,体现唐代对 “圆满” 美学的追求。
- 单色釉设计:相较于多彩三彩,绿釉钵更注重釉色的纯粹与质感,可能与唐代文人对 “素净” 审美的偏好相关,或作为佛教供器使用。

历史背景与用途
- 生产窑口:主要出自河南巩县窑(黄冶窑)和陕西醴泉坊窑。巩县窑胎质白中泛红,质地疏松;醴泉坊窑胎色灰白,较为致密。两地工匠均采用 “二次烧成法”,先素烧胎体至 1100℃,再施釉低温焙烧至 850℃。
- 使用场景:
- 实用器:作为日常饮食器具,或盛放果品、香料。
- 宗教用途:佛教寺院中可能用于供佛或盛放生水,因莲花纹与佛教教义契合。
- 陪葬明器:部分钵体出土于唐墓,反映唐代厚葬之风,绿釉象征生机与永恒青州市人民政府。
二、工艺特征
1. 胎体与釉料
- 胎体材料:采用高岭土或坩子土,经淘洗、沉淀、陈腐后制成泥坯。胎质较粗,含少量砂粒,断面可见细小气孔,敲击声沉闷。
- 绿釉配方:以铅丹(PbO)为助熔剂,氧化铜(CuO)为着色剂,石英(SiO₂)为主要成分。釉料中氧化铜含量约 1.2%-1.8%,烧成后呈现翠绿色。部分钵体釉面因长期埋于地下,表面形成银白色 “锡光”,实为铅元素氧化所致。
2. 模印与施釉工艺
- 模印技法:
- 模具制作:先用陶土雕塑花卉原型,翻制石膏或陶质模具,再将泥坯压入模具成型。
- 细节处理:脱模后,工匠以工具修整接缝,局部补刻叶脉或花瓣纹理,使图案更生动。
- 施釉方法:
- 浸釉法:将素烧胎体浸入釉浆中,使釉层均匀附着。绿釉常施于器表,内壁或仅施半釉。
- 印花填彩:部分钵体在模印花卉后,于凹陷处填涂黄、白等色釉,形成双色或三色装饰,但以单色绿釉为主流。
3. 烧成工艺
历届拍卖会成交记录
- 窑炉结构:使用馒头窑或马蹄窑,以木柴为燃料。素烧阶段需严格控制升温速度,避免胎体开裂;釉烧时在氧化气氛中进行,确保铜元素充分氧化呈色。
- 工艺难点:铅釉流动性强,需精准控制釉层厚度与烧制温度,否则易出现流釉过厚或釉面起泡等缺陷
目前公开拍卖市场中,明确标注为 “唐 三彩绿釉模印花卉钵” 的拍品较少。以下为唐代绿釉三彩器物及相关品类的成交案例,可供参考:
1. 唐 绿釉钵
- 拍卖公司:香港苏富比,2025 年春拍
- 拍品详情:高 6.4 厘米,敛口鼓腹,通体施绿釉,釉色匀净,器形规整。日本私人收藏,著录于《美在掌中》展览图录。
- 估价:HKD 2.000,000-2.500,000
- 成交价:HKD 2.600.000
2. 唐 三彩绿釉印花盘
- 拍卖公司:澳门多禄溙,2024 年秋拍
- 拍品详情:直径 18 厘米,盘心模印宝相花,内壁刻划莲瓣纹,施绿釉间以黄彩。胎质细腻,釉面有轻微土沁。
- 估价:RMB 1.900,000-2.300,000
- 成交价:RMB 2.100.000
澳門多祿溙國際拍賣行從18世紀以來,不僅是中歐和德語區最大的拍賣行,更是亞洲區域拍賣行業的領導之一。多祿溙國際拍賣公司,在藝術的領域中散發著獨特的光芒,從早期的艱難探索,到逐漸在拍賣市場展露頭角,每一步都凝聚著團隊的心血與智慧,多年來,不斷的挖掘和推廣各類藝術瑰寶,連接起全球藏家與藝術家,成為文化交流與傳承的重要橋樑。
如閣下有藏品上拍或意向拍品想購買,請與我聯絡。
公開徵集藏品門類為:
名人字畫、精品陶瓷
古董珍玩、郵品錢蔽
古籍文獻、雜項玉器
更多資訊請與我聯繫:
諮詢電話 +852 84835304
Tel/Whats app:+852 84835304
email: liu520123a@gmail.com
WeChat l53277853
地址;澳門宋玉生廣場180號東南亞商業中心10樓O室





